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产业创新升级推动我国外贸向好 广交会为客商提供全球最大货源地机遇

2024-04-16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慧茵

4月15日,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开幕。

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下降1.2%,今年全球贸易将出现反弹,预计将增长2.6%。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喜迎“开门红”,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17万亿元,进出口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同比增长5%。我国外贸“开门红”为全球市场注入复苏信心。

近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外贸改善,是因为我国经济、制造业根基深厚,及时有力调整的效率较高,而且产业创新升级在重重“围剿”下依然在继续,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他主张“依托国内大市场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即中国国内市场为国内相关产业提供了相对更有保障的国内市场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凭借国内市场就实现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取得比海外竞争对手的先天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军海外市场。

谈及我国对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策略,梅新育认为两个市场都不能放弃,在发展上要各有侧重,“对新兴市场,我们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要多重视我们那些涉及产品和标准、规则颠覆性创新的出口,从而让我们的这些产品和标准、规则尽快在全球市场上占据足够大份额;而对于成熟市场,我们要先求保住已有,再求逐步突破壁垒。”

广交会能为全球客商带来哪些机遇?梅新育表示,“到全球最大货源地寻求货源,到全球最大市场寻求市场,到全球最少受到干扰的大市场寻求发展机会,这就是广交会给全球客商带来的机遇。”

梅新育。资料图

我国产业升级表现出强劲竞争力

《21世纪》:我国一季度外贸改善的原因是什么?当前我国进出口呈现怎样的特点?

梅新育: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同比改善,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我国经济、制造业根基深厚,及时有力调整的效率较高,基本保住了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的根基,而且产业创新升级在重重围剿之下依然在继续,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其次是,我一直主张的“依托国内大市场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效应。中国国内市场从疫情冲击下复苏,为国内相关产业提供了相对更有保障的国内市场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单凭国内市场就能实现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取得比海外竞争对手的先天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进军海外市场,胜出概率大大提高,实属理所当然。

这一点,在异军突起的汽车出口和电子商务平台海外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国已经连续近二十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产量、销量均超过欧洲,超过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南北美洲之和。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了30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汽车是民用大件消费品中规模经济最为突出的产业,燃油车轿车整车厂经济生产规模门槛是年产30万辆,且如果国内市场厂家太少就不足以实现竞争、进而保障产业效率;全球大部分国家国内市场销量不足以支持汽车制造业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但中国单凭国内市场就已经可以实现全世界最突出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在如此激烈竞争中“卷”出来了中国汽车行业全世界最突出的效率和创新,一旦大规模走向海外市场,顿时形成对海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实在不足为奇。我们的电商平台同样如此。

正因如此,我对这一两年来热议的国内“通货紧缩”话题持保留意见,因为这当中相当部分源于产业的“创造性破坏”,对于我们保持经济产业长久活力和创新能力是有利的,我们为此承受一定的压力是值得的。

第三,我们的政策开始走出前些年的一些认识误区,比如过度强调“产业升级”而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所忽视等,这一转变集中体现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先立后破”方针上。

我一直强调,我国需要巩固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础和加工贸易。只有这样,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高端环节才能在本土获得足够广大的需求,支撑其生存发展,各类产业包括前沿产业才能有便利的配套支持,形成无与伦比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先天优势,才能为经济社会遭遇不可避免波动冲击时的韧性奠定基础。

第四,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美联储大幅加息等措施,固然给包括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在内的中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在中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金融危机底线的情况下,这一冲击由于显著压低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这能够稳定和促进中国的出口。

《21世纪》:您认为我国外贸还面临哪些潜在的挑战?在我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要如何提高外贸质量?

梅新育:一季度外贸数据中的潜在风险因素仍在。其一,一季度出口数据同比上升,部分源于去年一季度,尤其是去年1~2月数据比2022年大幅下降,基数较低。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出口总值为5280.14亿美元,同比增长7.1%,但仍未达到2022年水平。其二,一季度出口增长部分源于海外客户补库存需求,一季度之后这部分需求有可能会减弱。

至于提高外贸质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是保量,然后才有可能求质。提高外贸质量的关键是消除过度监管,降低企业、产业、业态创新的门槛。

高质量发展不只有所谓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只要我们的生产和出口增长不是以破坏本国环境为代价,是盈利的,是能够创造不断增长体面收入就业机会的,新兴前沿产业是在不断涌现的,那就是高质量发展。

《21世纪》: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贡献了出口商品贸易额的62%(相比2019年增加了超过12个百分点),而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28.6%(相比2019年减少了10个百分点)。如何理解这种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如何表现?

梅新育:这一变化植根于以下原因:首先,中国经济产业在全球地位上升,中国国内企业从事出口业务的经济门槛相对降低,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得以进入出口市场。其次,中国国内市场民营企业本身就在发展,奠定了从单纯面向国内市场转向进取海外市场的基础。第三,中国内资企业相对于外企竞争力上升,在出口中占据的份额相应上升。第四,“新冷战”背景下部分外企不得不将产能和订单转向中国之外,导致其份额下降中存在一部分不正常因素。

广交会是客商“到全球最大市场寻求市场”的窗口

《21世纪》:您对中国2024年出口前景有何预期?欧盟和美国分别是我国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为了保持贸易伙伴多元共进,我国在面向新兴市场和欧美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上,有何发展侧重点?

梅新育:中国今年出口还是有望保持一定增速,从而实现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比稳定,甚至略有上升的目标,因为中国现在目标很明确很稳定,而西方的许多“脱钩”政策在经济逻辑上是混乱而自相矛盾的。

关于我国对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策略,我认为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都不放弃,但要有侧重点。对新兴市场,我们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要多重视我们那些涉及产品和标准、规则颠覆性创新的出口,从而让我们的这些产品和标准、规则尽快在全球市场上占据足够大份额。新能源汽车,人民币计价结算支付,跨境电商平台,IT数码产品等都是如此。而对于成熟市场,我们要先求保住已有,再求逐步突破壁垒。

《21世纪》:2024年一季度,我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的进出口是3.08万亿元,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30.3%。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为何如此火热?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进程加快,您预计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发展将如何表现?

梅新育:我们与东盟的贸易商品构成是包罗万象的,如此火热,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经济产业结构高度互补、地缘毗邻、人员往来联系密切,而且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落差,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创新产品如新能源汽车、IT数码产品、设备和跨境电商新业态,以及人民币计价结算支付等,更容易与中国市场、标准、规则接轨;美欧西方市场要接受创新面临国内已有产业的既得利益阻挠,作为长期领先者抹不下脸面的心态等。

另一方面,西方对中国的“脱钩”策略,推动了中国企业对东盟的规避贸易壁垒型直接投资和相关进出口贸易。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日益成熟。未来东盟对华经贸发展,除规模和覆盖面扩大之外,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东盟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市场、标准、规则接轨。

《21世纪》:本届广交会有近3万多家企业参展。作为全方位开放平台,广交会能够为国内外贸易客商带来怎样的贸易机遇?

梅新育:到全球最大货源地寻求货源,到全球最大市场寻求市场,到全球最少受到干扰的大市场寻求发展机会,这就是广交会给全球客商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广交会中间品和资本品占比增至12%。在资本品集中的机械类展区,5年展位规模增长超过50%,资本品和中间品在广交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表明中国资本设备和中间品在全球地位上升,竞争力增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