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本土商业管理观念的突围
刘中露
当西蒙于1978年凭借“满意就是最优决策”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惊掉了许多大师的下巴。当时很多人对西蒙的获奖不以为然,其实是低估了西蒙的这个理论对社会实践、对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传统决策理论中,“最优化”的理论把决策者假设为完全理性的人,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事。但是,处于复杂多变环境中的企业和决策者,要对未来做出“绝对理性”的判断是不可能的。
当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快鱼吃慢鱼”的商业竞争中,决策者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找到所谓的最优的资源,也不可能实施最好的方案,并获得最好的效益,如果决策者以最优作为指导原则,势必延误“战机”,势必事倍功半。西蒙“满意就是最优决策”包涵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度”,打破了以往对“绝对理性”的迷思,让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管理者找到亮光。大道至简,大工不巧,看似简单的观念,却让复杂的管理变得简单高效,满意就是最优的决策。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西蒙“满意就是最优决策”的观点,对社会经济、企业管理都有如此大的推动作用。
好的观念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下,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的商业理念、新的商业思维方式乘势而起。近期,笔者看了深耕企业经营管理多年的唐永明先生所写的《商业三性:业绩增长的超级方法》,对于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印象深刻:
“做企业、做生意的所有道理都可以简化为三条,即底层的商业共性、中层的行业特性和上层的企业个性,这就是商业的三性合一。”商业三性揭示了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企业个性),按商业规律(商业共性规律和行业特性规律)办事,全面诊断并系统解决企业问题的整体思考框架。
这个观念看似非常简单,却是第一性原理在管理学的运用。如同晨钟暮鼓,这让许多管理者视野顿时开阔,思路清晰起来。
传统的商业理论中,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框架。西方许多商业理论都是从某个细分领域出发,专注于解决某一类具体问题。例如,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主要关注企业的市场定位,而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则专注于市场营销策略。这些理论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但缺乏了对商业全局的把握。
《商业三性:业绩增长的超级方法》另辟蹊径,提出更系统和有高度的视角,将商业活动分解为三个层次,强调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同时考虑商业共性、行业特性和企业个性。这与我们以往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和常规操作不同。不是只看生产、营销的某个环节,也不是只用经典的商业理论去套用到实际业务中,而是用本土化的东方思维与中国智慧,分析、解构、重构商业理论,让商业理论的视角从局部聚焦向全局审视进行转变,让商业分析框架从抽象到具象进行转变,这可以看作是当代商业理论一个质的飞跃,也可看作是对本土商业理论的重大突破。
新的观念和思维不是空中楼阁,特别是商业思维的再造,应该基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发展瓶颈。
该书有非常丰富而且实用的落地工具。比如,对企业提出要找到“生意的支点”,这很形象,也是书中详细解释的一个重要的商业共性规律——聚焦关键问题和资源,取舍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并提出“思考要复杂,行动要简单”,回到行业、生意、顾客、不足上去找到源头攻克。
此外,书中借鉴了以往的西方商业理论中的模型,用模型来解释各商业共性规律的核心要素关系,比如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存亡的关键,每个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非常关注,书中用“五级竞争力模型”来提出企业构建竞争力的级别内容、次序先后和依存条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由强到弱依次分为五级:第一级制定标准、第二级控制价值链、第三级强势品牌、第四级领先技术、第五级成本优势。“竞争力的级别越高,表现越强势,拥有越多级别的竞争力,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也就越强,越有保障。”“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对应每个级别情况,为企业经营者列出构建的途径。这非常具体明了,看得出是基于企业现实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需求而提出的。书中有数十种具体融合了企业管理运作经验,可为企业提供高效创造价值的方法,这是基于作者对“商业的本质”的深刻洞察。
在笔者看来,这不仅弥补中国商业理论的先导性不足,还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同时又提出相应的战术指导和分析工具,使该书提出的观念具有战略高度,又具备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一本既讲道又讲术的管理书,也是该理论的难能可贵之处。
商业三性,对现实的影响如何,笔者现在暂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就如西蒙“满意就是最优决策”那样,去繁化简,透过现象直击商业本质和底层逻辑,将复杂的企业管理简化为明了清晰的操作流程,为管理者带来新的通路。这对于焕发本土商业理论活力,是一个积极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