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史里的广东人:一座知名学府的百廿风华和岭南缘分
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
5月27日,复旦大学迎来120周年华诞。自马相伯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校以来,这座国人自办之学府几经风雨和战火洗礼,仍“巍巍屹立东南冠”,为中国培养一流人才。
而在百廿历程中,广东人不以山川阻隔为远,一直参与着复旦的建设发展。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广州市复旦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程永林介绍:“回顾复旦校史,广东籍人士始终是重要的推动者,以其务实创新的禀赋,在学科建设、科研攻坚、教育理念革新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复旦百廿校庆日,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梳理复旦校史重要节点中的广东人、广东缘分,讲述沪粤两地虽相隔千里,而仁人志士携手服务家国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在程永林看来,岭南水土滋养出的开放胸襟,与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极为契合,兼容并蓄的多元气度、敢为人先的革新精神,恰是两者的共通底色。

复旦大学。
爱国向学
1905年6月29日,《时报》登载了这样一则声明:前震旦学院更名复旦公学,即将在吴淞开学。这是“复旦”校名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在此之前,教育家马相伯倾尽家产创办的震旦学院遭到外国教会干预,“因恐外权见侵”,全体学生摘下校牌退学,中国教员、干事纷纷离任,其爱国自保之举轰动上海。马相伯率震旦师生“另起炉灶”的计划,很快在官绅商的合力推动下得以落实。

复旦大学旧影。
新校名撷取《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定名复旦公学,也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它的诞生在中国教育史上还具有另一重意义: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是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学蔚然成风。而复旦建校伊始,便由启蒙思想家严复、状元实业家张謇等28位社会名流同任校董,发出“兴学救国”之强音,虽立于东南一隅、初期条件颇为艰苦,却迅速吸纳了各地优秀学子:陈寅恪、竺可桢、胡敦复……其中还有不远数千里负笈而来的广东学生。

郭任远。
1898年生于广东潮阳经商家庭的郭任远,约在18岁时考入复旦读书,而后赴美研习心理学,多有轰动美国心理学界的论述。1923年,郭任远学成归国,被多所名校“争抢”,北京大学时任校长蔡元培都曾亲自邀请,希望他来北大任教。但为了回馈母校培育之恩,郭任远最终接下了复旦的聘书,创建复旦心理学系,并任首位系主任。
作为中国心理学的启蒙者与拓荒者,这位“华发光鉴,西装革履”的青年教授,将自己从美国带回的大量书刊提供给师生阅览,还向自己的叔叔、广东实业家郭子彬募资,购置了开展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在已迁至江湾(今复旦大学邯郸路220号主校区)的新校内建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教学楼“子彬院”。
他观念先进,又锐意进取,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改组为心理学院后,不久便跃居世界第三位,为中国培养出了童第周、冯德培、朱鹤年等一批心理学及生理学人才。
弦歌不辍
1926年3月,正在复旦大展宏图的郭任远,还迎来了一位“明星”同事——广东五华籍、有“亚洲(足)球王”美誉的李惠堂。
1923年5月,李惠堂首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并夺得冠军。1926年,他又带领中华足球队击败了葡萄牙等国,优异表现备受瞩目。

李惠堂。
正值运动员生涯的黄金时期,李惠堂受聘为复旦大学体育教师,并任校体育委员会体育指导、复旦足球队教练。经其严格督导,复旦学生球艺进步很快,1929年即在“江南八大学足球联赛”上夺得冠军。
然而,热火朝天的校园光景,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炸声被倏然惊破。翌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令淞沪也沦为战场。家国危难当前,复旦学生成立义勇军,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抗战。复旦教授亦有投笔从戎者,时任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著名化学家林继庸可谓杰出代表。

林继庸。
林继庸是广东香山人,早年曾为同是香山人的孙中山先生担任护卫,后赴美攻读化学工程,1928年来到复旦任教。“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复旦大学决定成立军训委员会,由林继庸任主任,指导军训,以备“随时应召”;学校还增设军事化学课程,林继庸亦是主要授课老师。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他指导复旦化学系师生制造了多种弹药,供给抗日前线,还亲手组装了一枚名叫“大菠萝”的秘密武器,由朝鲜义士尹奉吉带入日军集会的虹口公园,一举炸死、炸伤了多名侵华日军头目,这就是著名的“虹口公园爆炸案”。
爆炸计划完成后,因日军持续搜捕,林继庸被迫避难欧洲,再也没能回到复旦。但他的英勇事迹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凝结于“服务、牺牲、团结”的复旦精神。
百川汇流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复旦这座在烽火中崛起的巍巍学府也获得新生。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后来被确定为复旦大学校庆日。
复旦校史翻开新的一页,连学校大门也按照规划择址另建,匾额镌刻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多所高等院校系科并入复旦,一所“以文理为基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由此奠定。同年,在复旦国文部(中文系)、新闻系任教多年的修辞学、语言学泰斗,《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本译者陈望道,正式出任新中国成立后的复旦大学首任校长,秉持公心,部署推进各学科发展,被全校师生敬称为“望老”。
1959年5月,复旦大学被认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校之一,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列,实现了“复旦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
这一时期的复旦,愈加人才济济,其间不乏广东籍名师。
曾任圣约翰大学历史政治系主任、教导长、代理校长的潘世兹,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合著有《中国简明历史》、汉译英《三字经》等。身为广东南海著名藏书家潘宗周之子,其父去世后,潘世兹继承了全部藏书,并于1951年将这些珍贵的藏书全部捐献国家。
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广东籍著名翻译家、《小王子》译者林秀清,从英、法深造归国后,曾在外交学院等高校任教,其后也加入了复旦外文系。

陈观烈。
广东潮阳人陈观烈,则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经济硕士学位后,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于1948年起扎根复旦校园,并曾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
他是复旦金融学的奠基者,亦带领复旦经济学院走向世界舞台。其培桃育李跨越半个世纪,至今仍被诸多学子回忆、赞叹。
捐资助学
1984年4月,复旦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七五”期间重点建设单位。历经几年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文理科综合性重点大学,并跨入全国首批“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此为复旦历史上的“第二次腾飞”。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香港的回归,多位原籍广东的爱国港商积极支持祖国教育事业,长期向复旦大学捐资助学。
生于广东顺德书香世家的香港恒基兆业集团创办人李兆基,曾多次上榜《福布斯》香港首富、华人首富,被誉为“亚洲股神”“地产奇才”,同时也是著名的慈善家,尤其注重支持教育。他曾谈道,捐款给学校,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本人,更可相传至下一代,以至整个社会,“是有好大回报”。

李兆基。
南都此前曾报道过李兆基生前与复旦的渊源。2007年,李兆基受邀担任复旦大学第四届校董。同年,他设立“李兆基奖学金”,资助港籍学子赴复旦深造,为其提供国情考察与学业辅导,助力青年融入内地、厚植家国情怀。
2008年9月9日,由李兆基投资一亿捐建的“李兆基图书馆”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落成。这座融合欧式典雅与现代智慧的图书馆,以“信息共享空间”理念打破传统,为师生提供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以及优质的协作学习环境,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标杆。
香港著名实业家吕志和的名字,同样留在了复旦校园,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文化坐标”。
吕志和1929年出生于广东江门,曾是“亚洲第二富豪”,2024年以95岁高龄去世。
1995年,复旦大学成立校董会,吕志和便是首届校董之一,此后共担任了七届复旦校董,并于2023年升任为复旦资深校董。

吕志和楼揭幕典礼。
2000年左右,吕志和得知复旦学子缺少学习所需的计算机,便先后捐赠了两批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给学校,解决学生们的燃眉之急。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吕志和捐赠1000万元港币,在光华楼二层建造宽宏敞亮的文化活动空间——志和堂。2008年7月,他又慨然捐资380万美元,将已使用超过80年的子彬院内外修缮一新。为纪念和表彰其捐资助学的精神,子彬院又得名吕志和楼。
曾经由郭任远建造的新派洋楼,如今依然是复旦主校区的靓丽风景。
迈向未来
进入新世纪,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成新的复旦大学。张江校区、江湾校区拔地而起,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复旦110周年校庆到来之前,迎来了一位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真空微纳电子学家许宁生。

许宁生。
许宁生是广东澄海人,1957年出生于广东普宁,1978年进入中山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曾留校任教一年,后赴英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1996年,选择重回母校工作,2010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校长,掌校期间备受师生喜爱。
履新复旦之后,他将自己在中大践行的“人心向学”理念带到沪上。
有在其任校长期间的复旦学子向南都记者表示,许宁生校长待人和蔼,亲近学生,还曾邀请寒假留校师生共同赴宴迎接新春,逐桌与学生碰杯。
在许宁生带领下,2017年6月复旦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率先出台了《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学校增设了多个新兴学科及科研机构,引进多位优秀人才,科研成果显著提升。
许宁生还提出,要将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一流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运用一流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去研究真正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复旦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高精尖缺”人才计划,为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
2020年4月30日,复旦大学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联和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齐聚广州,签署《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合作协议》,许宁生出席,并在讲话中表示,这是复旦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勇担国家使命,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

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一期)奠基活动举行。
2023年11月17日,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一期)奠基活动在广州南沙举行。复旦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裘新、校长金力出席,向参会嘉宾和在场的复旦校友们发出邀请,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再攀发展新高峰。
而今活跃在湾区热土之上的复旦校友,以实际行动响应母校的号召。
广州市复旦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程永林向南都记者介绍:“新时代的复旦广东校友中,许多人积极投身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架起学术与产业的桥梁,为广东科创注入了澎湃动能。校友们以‘扎根湾区、服务家国’为志,承袭复旦百廿精神,于市井烟火中书写情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