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社论丨完善质检体系,守好充电宝安全底线
近日,民航总局发布通知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此番规定缘起于今年以来发生多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机内起火冒烟事件。
充电宝目前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开始出现。在功能机时代,手机电池可拆卸充电,智能手机出现后,手机厂商几乎都采用了“不可拆卸电池”的设计。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耗电应用,如视频、游戏、导航、直播等等,导致许多手机用户出现电池续航焦虑,为移动电源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市场甚至衍生出“共享充电宝”这一商业模式。
充电宝诞生后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2017年,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6年移动电源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分析报告》,监测的102批次移动电源产品中有77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问题发现率为75.5%。直到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信息技术便携式数字设备用移动电源通用规范》,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并于2024年8月1日正式实施。
此次充电宝行业被严格整顿主要源于产业安全风险。早在6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一批3C认证证书被“暂停”或“撤销”的充电宝品牌型号清单,涉及多个知名品牌。有关报道显示,北京多所高校因安全隐患紧急排查并禁用某品牌充电宝,迫使该公司发布产品召回通知,随后,多家公司也参与召回。据悉,这些公司使用了同一家企业的电芯,而该公司未经批准变更电芯原材料,埋下安全隐患。
这并非是一起偶然的产品事故,而是行业“内卷”的必然结果。市场对充电宝产品的消费诉求存在两个相互冲突方向。在生产端,要求充电宝容量更高、输出功率更强,能够实现快速充电。一方面这是技术创新过程,另一方面这也会进一步提高成本并带来安全挑战,因为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承受更大电流和发热量,容易导致电解液分解、气体膨胀,进而引发鼓胀、燃烧乃至爆炸。
在消费端,价格则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电商市场上有太多100元以下的充电宝产品,也占了销量的重头,因此,企业在拼技术的同时还要拼价格。但是,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一枚优质电芯的成本价约为40元至50元,而为了减少成本,企业就会要求电芯供应商降价,供应商则可能因此在原材料上压降成本。这也是此次多个充电宝品牌大面积召回产品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价格与质量往往成正比。2017年江苏省的充电宝监测报告显示,价格区间在0-150元的产品问题发现率为81.4%,151-200元的为50%,200元以上的为25%,符合“价高质优”的一般规律。有媒体通过对主流电商平台的历史数据追踪发现,相关品牌同一款快充充电宝,2021年售价在人民币129元至149元区间,到了2024年底降低到了69元。
现在,许多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都在电商平台上完成,而平台可以提供海量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大多数人更关注价格因素。但在此过程中,一些不良的价格竞争导致相关企业不得不降低成本,这会进一步影响到质量与安全。安全失守过程是“内卷”的结果,但根源在于安全底线亟需有效的“守门人”。目前,汽车行业“内卷”与充电宝行业高度类似,都需要“守门人”尽职尽责。
充电宝已经进入大功率阶段,行业标准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建立起“反内卷”的防护体系,全面完善相关行业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与监测监管机制,守好安全质量的底线,避免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市场占有率而通过牺牲质量获得价格优势。全社会需要形成“反内卷”、守底线的共识,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