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一核一带一区”框架为引领,推动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
【编者按】2019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发布《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对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一核”即珠三角地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一带”即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了进一步部署。完善“一核一带一区”新时代区域布局,旨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具体举措。在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广东区域发展框架下,高质量建设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对加快东西两翼经济增长、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各国都在寻求经济社会出路的严峻环境下,作为全国经济大省、海洋大省的广东必须有相应的发展举措。一方面,要继续落实《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的具体内容,尽快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为引领、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为支撑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动能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广东东西两翼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建设沿海经济带;加快东西两翼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海对外通达能力与联系水平。延伸广州至汕尾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到汕头,建设广州至湛江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做大做强湛江港、汕头港,推进潮汕机场扩建、湛江机场迁建等。通过完善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体系,在珠三角与东西两翼之间进行合理的梯度产业分布。通过珠三角与粤东粤西对口帮扶、产业共建,产业园区、平台载体共建,将“一核一带一区”框架下的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落到实处。
第二,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新时代总体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如粤西中心城市——湛江市地处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是连接中国内陆——海南岛——海南诸岛的主轴线,是连接华南——中南——西南的集聚点,也是连接粤东——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重要东西轴线。湛江以西的北部湾区域,是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一路”内陆腹地的龙头,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湛江以西的北部湾港口既是陆海新通道的龙头,也是中国西南、中南、华南结合部的主要进出口通道。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完善陆海新通道港泊建设与货客进出口量之间的平衡,建立陆海统筹与产业协作、资源环境与人口社会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线沿边有序联动的体制机制,是落实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有力保障。
第三,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一带一路”、陆海统筹、海洋强国建设的需要。这尤其对促进华东、华南与中南、西北、西南腹地与广东沿海物资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优化以内陆腹地、产业带、海岸线、海洋为主的空间纽带连接,构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陆海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和高水平参与全球经济贸易新平台
第四,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陆海双向开放、发展“向海经济”等战略部署的需要。广东是全国海洋大省,南海、北部湾沿海区域是中国深化陆海双向开放、发展“向海经济”的龙头。构建广东沿海经济带产业群,实施陆海双向开放,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进一步推动东中西部开放开发,形成突破围堵、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第五,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是强化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逐步形成沿海城市优势互补、合作互促的产业体系以及沿海重要产业集群、产业带的需要。高质量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可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更好地塑造新优势。通过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增强现代产业支撑功能,提升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做大做强临海产业集群,推动港产城联动。突出扩大内需、内外联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引领、东西两翼沿海城市群与都市圈融合发展,完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城乡互补、深度融合的空间格局。
(作者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