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张宗真: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推动深合区创新生态建设

2022-03-21 23:38: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蔡依莹

2022年,是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深合区”)建设十分重要的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建设。

南方财经驻澳门记者蔡依莹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行政会委员张宗真,探讨创新种子如何更好萌芽,谈谈高质量土壤对创新生态的重要性。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南方财经: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哪些议题你比较关注?

张宗真:今年两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极端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2021年GDP增长了8.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中国经济总量达17.7万亿美元。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价近40万亿元,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这一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14亿多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的两会,我特别关注的是新的战略规划,包括新的市场机遇和未来整体的发展方向,例如创新领域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南方财经: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左右。你怎么看这个目标?

张宗真: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我国GDP增长目标是5.5%。针对这一目标而言,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经过多年的积累,有较强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基础以及创新基础,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综合实力。我国几十年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抗击疫情和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发挥出其优越性,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南方财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字出现76次,贯穿全篇。中国政府今年也多次明确表示,增长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你如何理解?

张宗真:在当今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大国博弈日益加剧,疫情不断反复的情况下,稳应该是最重要的基础。毫无疑问,我国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不以高质量为基础的高速度发展,可能会积累更多的风险,例如:环境保护的风险和生态平衡的风险。从企业界的角度来看,就高质量发展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坚决拥护。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企业需将双碳的目标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同时要把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引擎。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每个企业都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例如,前几年很多企业为了扩大企业规模,采用加杠杆、高负债等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当遇到重大的政策环境变化或市场调整、疫情冲击等,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把企业带入很危险的境地。

因此,企业必须立足于创新,提升效率。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并且在产业链条中准确定位,这比企业粗放式规模扩张更重要。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稳字当头,是任何企业都要时时刻刻牢记在心中的。

发挥澳门优势,推动深合区创新生态建设

南方财经: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经验具体谈谈。

张宗真: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创新能力的强弱。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加之教育的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大湾区,深圳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创新生态方面。具体来说,大量的创新人才聚集在深圳,使得深圳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同时,深圳也是大湾区创新领域中最重要的发动机。大湾区中横琴和澳门两地,应致力于创新基础制度和创新生态的建设,想方设法地把更多的创新要素集中到横琴或澳门。教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创新的基础。目前澳门有十所大学,教育产业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夯实澳门创新生态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也是横琴可以优先考虑的产业,优质的教育可以为创新积淀人才,有利于创新生态的形成。

由此可知,横琴和澳门应首先致力于创新生态的基础建设,也可称之为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只有努力建好创新生态圈,才能集中更多的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指出,深合区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向: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因此,教育领域将围绕着四大产业,重点培养相关人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创新生态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技术领域的人才,还需要商务、律师、会计、金融等领域的人才。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平台。相对于创新的种子而言,创新的土壤更重要。在好的创新土壤中,创新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反而言之,没有好的创新土壤,创新的种子再好再多,可能未来的结果不一定特别理想。这里提到的土壤指的是创新的生态基础。

横琴已经开发了12年,半年前,深合区挂牌。目前政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深合区的建设工作。在深合区的开发中,旅游产业作为澳门的优势产业将成为带动横琴地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每个城市有两种能力,一是对周边地区的吸附能力。二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深圳这座城市的吸附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都非常强。澳门是我国“一国两制”政策成功实践的样板,因此,国家给澳门很高的荣誉。这种荣誉是对历届特区政府的肯定,同时也是68万澳门居民的最高荣誉。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非常重视深合区的建设工作,澳门的社会各界应该同心同德、同行同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报答国家对澳门长期的关爱。这也是澳门居民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充分利用深合区免税利好政策

南方财经:当前,深合区加快推进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落地,这一政策有怎样的意义?

张宗真:《总体方案》有详细的原则性规定,指出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今后,全世界的货物到横琴后,全部免税。货物如果在深合区,经过加工生产增值30%,这些产品运输到内地,全部享受免税政策。内地所有的货品运输到横琴,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消费税和增值税可退。这是横琴非常重要的利好政策。

这一政策为澳门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比如说钻石,国际的钻石原材料到横琴是免税的,在这里钻刻、加工,只要钻石增值30%,销售到内地,是免税的。这是很大的商机。国际知名的酒类和名牌箱包以及葡语系国家的农产品等,均可享受深合区免税政策。澳门的中小微企业应更加关注深合区相关政策带来的重大机遇。这同时也是横琴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契机,国际货物可以通过横琴,运输到内地,享受免税政策。与此同时,我国内地的货物可以运输到横琴,通过横琴走向国际市场。横琴成为免税区后,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

南方财经:《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将支持粤澳两地研究举办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世界湾区论坛(以下简称“高品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平台。你怎么看?

张宗真:粤澳联合举办“高品会”正体现了《总体方案》中第15条政策。未来货物只要在横琴深合区增值30%,所有货物均可在进入内地市场时,享受免税政策。内地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深合区免税政策为澳门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明确深合区引进项目标准

南方财经:在深合区合作中,资本、就业员工的占比,应该从哪几方面考量呢?

张宗真:《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深合区的四大根本任务,包括: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深合区建设的初心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因此,落地横琴深合区项目的评价标准,首先是资本主体,第二是管理团队主体,第三是就业员工主体。当这三个主体都是澳门的时,就是非常好的项目。

但是,现阶段可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为澳门长期产业单一,本地的资本和人才也集中在单一行业,相较于其他的传统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来说,本地的资本可能不感兴趣。这一现状,需要长时间才能转变。如果一个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资本不是澳门的,管理团队不是澳门的,员工也不是澳门的,这样的项目就不是深合区最急迫需要发展的。

深合区的项目必须以澳门元素为基础,如果该项目的员工不是澳门的,管理团队也不是澳门的,澳门的资本至少要达到30%。如果此时,澳门的社会资本对该项目也不感兴趣,就需要政府在项目的引进和落地时,起到引领和牵头作用。

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已相对稳定,各地都在争夺具备产业化能力的高新技术项目。并且客观来说,深圳的资本对高新技术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合区可以引进一些和澳门密切关联的项目。

南方财经:在你看来,深合区可以为哪些行业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

张宗真:在深合区拥有较多发展机会的产业有以下几个:其一,以中医药作为切入点的大健康产业;其二,特色金融产业;其三,高新技术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和澳门元素相结合,是深合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其四,会展、旅游、教育,这些产业在澳门已有相当的基础。这些是最切实际的,可以发挥出澳门的优势,可以优先在横琴做好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

在旅游产业中,还可以扩展出旅游加体育,旅游加主题公园(例如:长隆主题公园的配套设施及服务)等方向。与此同时,澳门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总体方案》中第15条的政策,投入到深合区建设中。

深合区的发展最终还需依靠澳门的基础,发挥澳门的优势,将澳门的优势,进一步在深合区发扬延伸。这是深合区建设最重要的一步。随着教育等基础产业发展成熟,人才不断聚集,各种要素逐步齐全,深合区未来有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编委:于晓娜

              监制:方晓茸

              出镜记者:蔡依莹

              编辑:和佳

              拍摄:肖航 袁思杰

              制作:袁思杰 

              海报:袁思杰

              实习记者:蒋希泠 汪韬

              配音:蔡依莹

              设计:廖苑妮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