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正文

澳门长者义工组,乐而忘龄的精彩“新生”

2023-10-23 20:03:41 南方+

  2023年10月23日,佳节又重阳。

  在这一个“长者日”,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下称“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有一群“乐而忘龄”的老人,相约出游赏秋、登高远眺。

  4年前的重阳节前夕,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长者义工组的30位老人收到了一份厚重的“礼物”——习近平主席的回信。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指出,作为新中国的同代人,你们见证了国家几十年的沧桑巨变,亲历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你们说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由衷的骄傲,我相信这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心声。希望你们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多向澳门青年讲一讲回归前后的故事,鼓励他们把爱国爱澳精神传承好,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把澳门建设得更加美丽。

  4年来,长者义工组从零开始学习兴趣爱好,与同龄人一起对抗病痛,把暮年余生过成了精彩新生。他们还主动结交年轻朋友,点燃下一代人的爱国爱澳情,让更多人投身于美丽澳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

  两封回信十载情缘

  成立于1983年的澳门街坊总会是历史悠久的爱国爱澳社团,在社会保障、房屋、教育、治安等领域有突出贡献,因此被誉为“超级居委会”。

  早在2009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澳门期间,亲切看望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的老人们,在交谈中希望以后可以和老人们多点交流。受到鼓励后,老人们提笔写了第一封信。

  没多久,回信从北京来到了澳门:“你们在信中谈到了澳门回归以来的发展成就和当前的形势,表达了要在特区政府领导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使我对澳门的美好将来更加充满信心。”

  澳门背靠祖国,发展日新月异。

  2019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颐骏中心老人们再次萌发了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念头,讲讲澳门回归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属、老有所为”的幸福生活。

  “资深”长者义工马腾便是这封信的执笔人。一封800字的短信,她前前后后写了6遍,练习了十多遍才动笔誊写,最终赶在中秋节前完成,寄到了北京。

  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在重阳节前夕,习近平主席回信如约而至,鼓励他们要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多向澳门青年讲一讲回归前后的故事,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把澳门建设得更加美丽。

  十年间,两次写信,两次收到回信,颐骏中心的老人们既惊喜又振奋。

  “回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习近平主席对退休老人的深切关心,也体现了对澳门‘一国两制’事业蓬勃发展的殷殷期待。”马腾说。

  “托老所”里的幸福时光

  “恭祝你福寿与天齐,庆贺你生辰快乐……”

  颐骏中心的生日会,十余位澳门长者围坐一桌,马腾戴上彩色头饰、卡通眼镜,用汉语、粤语、英语三种语言,为寿星唱起了生日歌。

  颐骏中心于2007年6月29日成立,一楼是日间看护中心,为澳门55岁以上健康欠佳或患有失智症的老人提供日间照顾、一般护理和康复训练服务,成了周边居民口口相传的“托老所”。每天早晨,颐骏中心会派出6辆班车,将澳门一些无人看护的长者接过来,等到他们的子女下班回家时,再把老人送回住处。

  颐骏中心就像长者的第二个“家”。这里的“家人”,既有一群专业看护人员,还有一群热心的同龄人。

  “我们主打一个——老人帮助老人。”今年是74岁的黄福初从事长者义工服务的第13个年头,在看护失智老人时会将餐食调配成适合咀嚼,“太硬咬不动,太软没味道”。

  长者义工组有30多位义工,负责看护60多位澳门独居老人。长者义工每周要打一次电话,每月要上门探望一次,每半年带独居老人外出参与社交或旅行活动,以减少他们内心的孤独感。

  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他们也更懂得彼此。

  黄福初和老伴常年独自生活,子女长期定居英国,一家人一年也难见上一面,所以故居老人的欢乐与困苦,他都能感同身受。交往时间久了,黄福初对自己照顾的老人家情况了如指掌,“就像朋友和家人”。他说,有位广东籍长者,在澳门没有亲人,曾在家中晕倒两次,来到颐骏中心后变得乐观起来,还时不时跟黄福初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心情。

  黄福初在倾听,在陪伴,也从老人身上获得了信任和力量。

  “希望你们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黄福初说,习主席的勉励鼓舞着自己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义工服务,“只要身体允许,还能走、还能动,我就会坚持做下去,这是对习主席嘱托最好的应答”。

  停止学习才是真正衰老

  参加书法展、和老同学聚会、看望独居老人……翻开手机日程表,马腾一周七天的行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比退休前还要忙碌。

  “注意看,‘命’字最后一笔要拉长一点,才会更长寿。”每星期一10时,马腾准时出现在颐骏中心二楼,教授毛笔书法课。她课堂上的俏皮话,总能引来学员们阵阵欢笑声。

  颐骏中心二楼开设了英语、舞蹈、水电工等超过40门培训课,为澳门45岁以上居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马腾教授的硬笔书法课,是要靠抽签才能上的“网红课”。

  马腾的学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但他们学起书法,一点也不含糊。上午11时,课间休息。戴着老花镜、顶着满头白发的学员们纷纷走到讲台前,手里捧着书法作品,等待着马腾一笔一画逐字点评。

  在马腾看来,练习书法讲究心静,老人比年轻人更有优势。

  15年前,提前退休的马腾第一次来到颐骏中心,加入了长者义工组,当上了书法老师。当时只想丰富退休生活的她,没想到开辟了“第二人生”——现在的她,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还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可谓是“桃李一条街”!

  为了当好一名书法老师,马腾自费掏腰包,拜师学艺,拿到了书法比赛的获奖证书。她还“原创”了一套“老友记写字法”——提笔写字要憋一口气,才能保证手不抖,字不歪。

  69岁的郭维结是马腾班上的“尖子生”,她退休前是一名银行职员,忙完事业忙家庭,鲜有时间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直到63岁退休后来到颐骏中心,上书法课,才重新找回了少年时的兴趣和热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年时间,郭维结从完全不会写书法的“菜鸟”,如今已成为颐骏中心的第二个书法导师。如今,她经常鼓励学员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不是年龄,不是容颜,而是停止了学习,“只要肯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点燃年轻人心中爱国情

  以澳门回归为时间坐标,颐骏中心的老人们,几乎都有两段不同的记忆。

  作为归侨,马腾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定居澳门,至今乡音未改,会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她还记得,回归前澳门人被一本“无国籍护照”压得抬不起头来,因为外国人没听过澳门,所以出国旅行时还要费劲解释,“澳门就在香港隔壁”。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这一份苦楚成为了过去式。现在,澳门人出境拿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

  回归前,澳门的治安情况不容乐观,年轻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回归后,澳门治安有了根本改善,澳门老人医疗、养老都有补贴,住房也有保障,马腾清楚,这一切变化背后离不开祖国的长期支持。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不是很光荣吗?”在余下的时光里,马腾决定将自己经历的故事告诉更多年轻人,点燃他们的爱国爱澳情,“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爱国爱澳精神一定要薪火相传”。

  “真的会大开眼界,也会感到由衷自豪!”4年来,颐骏中心长者义工组的老人常常被邀请到澳门中小学与学生们交流,马腾还成了中小学的客座书法老师,在教授书法之余,会鼓励孩子们有机会一定要多到内地看看,认识一下日新月异的祖国,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年11月,澳门街坊总会横琴中心落成,成为澳门社团在内地开设的第一间社会服务中心,更多“澳式服务”正式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

  现在每一天,澳门青茂口岸的人群中,就有澳门街坊总会长者义工身影。他们往返两地,把澳门社会服务经验带到横琴,为建设“澳门新街坊”出把力,也让更多“新家园”中的居民有了更优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采写】南方+记者王佳欣黄锦辉吴少敏

  【编导】南方+记者许舒智张梓望王佳欣黄锦辉

  【摄影】南方+记者张梓望许舒智

  【剪辑】金镝

  【设计】吴颖岚谭唯潘洁

  【运营】尤立川丁晓然钟金秀叶永康

  【统筹】吴少敏张由琼胡良光张西陆李细华

  【策划】徐林曹斯王海军

  【开栏的话】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各行业、各领域、各群体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关怀厚爱转化为巨大热情、强大动力,纷纷投身大湾区建设,并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表达建功大湾区、奋进新时代的抱负与决心。

  见字如晤,纸短情长。总书记以回信的独特方式,饱含深情与大湾区人话情谊、谈信念、说奋斗,勉励大家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建设好大湾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策划推出“湾区人展信佳”系列融媒报道,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和湾区人的书信故事。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