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拜年送健康|春节大快朵颐很爽,暴饮暴食如何保“胃”健康?
编者按:春节,阖家团圆。当您放下一年工作的疲惫,与家人朋友开开心心吃喝玩乐共度美好假期时,千万不要忽视一个重要问题——健康。为了让大家过个健康年,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特邀国内知名医生联合推出“春节阖家欢,‘医’起过健康年”——名医拜年送健康春节特别专题系列报道,针对春节假期可能预见的健康风险问题进行专业解答科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少不了大鱼大肉,推杯换盏之余也少不了吸烟聊天。殊不知,大吃大喝之间也会带来不少健康隐患。
如此也要求我们在欢度春节同时合理安排饮食,做好健康管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刘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节假日的开怀畅饮,会造成一些胃肠等疾病发生,包括急性胃肠炎、胃溃疡加重出血、急性胰腺炎、胆囊炎发作、高尿酸痛风发作等。暴饮暴食除了上述疾病问题之外,也还会对血糖、血脂等有影响。
“春节期间,医院有可能会出现‘节日病’患者增加现象,这也要求我们最好能注意饮食生活方式来避免类似现象发生。节假日期间常规门诊是关闭的,仅有急诊,也可能导致急诊的拥挤。当然,如果有发热、腹痛、呕血、便血、黑便等问题,需要及时就诊。”刘明说。
暴饮暴食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
每到节假日,很多人总是暴饮暴食,而大鱼肉,胡吃海喝的坏习惯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如果你吃得太多,健康可能会也受到影响。
俗话说“食不过饱”,我们每个人的胃容量是不同的,在春节期间,“胡吃海喝”并不可取。对此,刘明也指出,我们人体胃部容量会随着自己的体重、进食量而增大。至于如何判断是否饱了?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判断:
一是,如果五成饱是胃里感觉有一点空,但可以忍住不吃;
二是,如果六成饱是撤走食物后,胃里虽然不觉得饿,但不会觉得不满足,到第二餐之前,会觉得饿得比较明显;
三是,如果七成饱是胃里还没有觉得满,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撤走食物,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的事情;
四是,八成饱是胃里面感觉到满了,但是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五是,九成饱就是勉强还能再吃进去几口,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六是,十成饱就是一口都吃不进去了,多吃一口都是痛苦。
“在‘胡吃海喝’之后,不少人会选择健胃消食片,其实,一些辅助性的药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暴饮暴食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这个没有预防,只有尽量避免,做到适可而止。”刘明说。
另外,在“胡吃海喝”或者非健康饮食后,不少人也会出现胃部、肠道健康问题,对此,往往选择自行处理,殊不知,一不小心就会带来较大的后果。在春节期间,出现胃部、肠道健康问题时,切忌进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胃部不适时,喝热水或热敷可以缓解症状。如此会导致热水和热敷可能暂时缓解胃部不适,但如果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可能是胃酸过多、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征兆。如果不及时就医,可能会加重症状或引发其他问题。
误区二:长期服用胃药可以治疗胃病。殊不知,长期服用胃药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问题,甚至引发药物副作用。如果胃部不适持续存在,应该咨询医生并进行详细检查。
误区三:没有胃部不适就没有胃病。要知道很多胃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比较严重。因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应该定期进行胃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误区四:大便带血或便后出血是痔疮。大部分人便后出血或者大便带血都说自己是痔疮出血,虽然痔疮会导致出血,但大便带血并不都是有痔疮引起的,直肠癌,炎性肠病,甚至一些血液系统的毛病也会导致出血,对于一些高龄的人来说尤其要重视,应及时就医检查,当然目前肠癌也呈现年轻化,对于便血的年轻人如反复便血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话,也应该及时完善直肠指诊和肠镜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误区五:吃高纤维食物会导致肠道问题。高纤维食物对肠道健康有益,但过多摄入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适量摄入高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等症状。
如何更加合理地管理健康?
为了不损害胃肠功能,掌握正确的饮食方法是很重要。
在刘明看来,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是一次长期的倡导,当然在节假日期间的适当应酬也是可以的。其中,春节期间是连续几天的聚餐、久坐和少动,哪怕不暴饮暴食,也会有一个体重的激增,所以除了管住饮食之外,还要适当活动。
换言之,想要在节假日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需要做好健康管理。一方面,保持规律饮食,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另一方面,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食物,减少细菌、病毒感染的风险;同时,做到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此外,保持良好心态,减轻精神压力、调整好心态,有助于肠道健康。
不过,在健康管理层面,不少人缺乏正确的认知。刘明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疾病的治疗就像处在河的下游,只是在末端的发病状态上做管理,但健康管理是从源头开始。我们将健康状态分为三大类,通俗来讲,第一类是“能跑”的完好健康状态,第二类是“只能站”的基本健康状态,第三类是“只能躺”,生活难以自理。以70岁为分界,70岁以前大都能跑能站,但70岁以后逐步进入到慢病、多病状态,可能大多是躺着的状态,费用也主要花在这个阶段的治疗上了。
通过健康管理,有助于实现慢性疾病的早发现和早处理。与此同时,可以帮助部分有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查出夜间血压高、心脏或主动脉扩大等问题,了解到疾病原因后及时改变生活作息。这也正是健康管理的理念,将疾病治疗费用转移到前端管理上,通过前期规律体检和健康管理,延长健康寿命,这意味着个人、家庭、医生乃至整个社会和政府都获益。
“我们要壮大健康管理的队伍,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意识,不仅仅是受检者,医生群体也要意识到其重要性,这是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健康寿命,助力健康中国。”刘明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具体到健康管理需要做好分层管理:
第一,通过健康体检,筛选出高危人群和疾病人群,连续动态追踪随访并结合必要的药物等治疗,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
第二,改变生活方式。目前,慢性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88%,占疾病负担70%以上,而这种慢病多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
第三,后期治疗阶段。无论是用药还是综合管理,都会分级分层管理。例如,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以量换价,最终目的是让患者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好的药品。
“在这过程中,科普也很关键。个人的主动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医疗人员、创新企业以及患者这三个主体都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把健康管理做好。”刘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