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南财快评:李政道与中国互联网的诞生

2024-08-05 21:21: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董洁林

董洁林(李政道CUSPEA项目 81学者,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惊闻李政道先生于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去世,万分悲痛!

李先生是九百多位CUSPEA学者的恩师,这项“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年轻学子留学大潮打开了一扇门。另外,在他的倡议下,中国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中美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和续签过程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亲自推动中美高能物理领域的科学合作进程。正是因为各方共同努力、中国高能物理学家与欧美科学家的合作,互联网才得以进入中国,于是信息革命在中国汹涌澎湃。

本文借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故事为叙,悼念李政道先生。

互联网:科学家创造的“大玩具”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计算和通讯交流的需要,美国科学家开始构建计算机网络,从计算机通讯原理,到交流协议和标准的构建,再到国家实验室和大学计算机的连接,以及一些关键应用(如Email)的创造,计算机网络在探索中慢慢生长。

构建跨越大区域、连接多家厂商的计算机网络最大的挑战是有一套开放、易用、可拓展、高效,并被大家都认可的通讯协议。上世纪70年代初,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Vinton G. Cerf和当时任职于美国国防部DARPA的科学家Robert E. Kahn于1973年设计了互联网基础体系结构,并创造了因特网关键通讯协议TCP/IP。他们决定不申请专利,于1974年发表相关论文使它成为开放的公共知识,1978年该协议成为OSI国际标准,接下来该构架和协议陆续被各国政府采用为基础网络通讯技术。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计算机也慢慢互联互通起来成为一个科教因特网(Internet),这是科学家们的一个“大工具”和“大玩具”。因特网逐渐取代早期基于其他技术的计算机网络而成为主流网络,两位科学家也因此于2004年获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因特网走入千家万户,让寻常百姓能够欣赏的关键技术发明是服务层技术标准的建立(也即与WWW相关的协议),而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是这些技术最重要的发明者。1989年,伯纳斯-李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工作,这里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因特网节点。他用自己发明的HTML(超文本协议)和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等WWW技术与计算机通讯的下层协议TCP/IP、DNS等结合起来,并于1991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互联网(WWW)网站 http://info.cern.ch/(该网站至今仍然是CERN的官方网站)。另外,伯纳斯-李把他所创造的互联网技术免费开放给世界使用。随后,互联网商业化大潮在美国开始了,它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和生活。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物理学家连接起来

作为理论物理的世界级领军人物,李政道先生非常了解世界高能粒子物理实验领域以及相关支撑技术前沿的情况,也非常了解当时中国科学界与世界脱节的状况。从1979年开始,李政道先生就开始推动中美高能物理领域科学家们的合作。这项合作由李先生担任总顾问,过去几十年,每年都开一次联合会议,在中国和美国的科学重镇轮流举行。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美科学家合作的重点是讨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的建造等工作。到了1990年代初,已经建造好的实验设施开始逐渐出数据了,于是重点转到实验设施的运行和改进、物理实验的设计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21世纪之后,这个联合小组的工作重点又转向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光源工程、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散裂中子源工程等。

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这项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成就,也为中国高能物理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很多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科学家们先后参与这项工作。在工作质量上,李政道先生要求很高、很严格,有些与李先生近距离工作的人,清晰记得自己曾受过的批评。

关于中美两国高能物理科学家的正式合作,有大量的文献记录,现在科学家们也仍然在继续这项合作。然而,这几十年科学合作所带来的多项高技术副产品却鲜为人知,“互联网进入中国”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副产品”。

李政道与中国互联网的诞生

如果说李政道先生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和一台连接中国和美国的“路由器”,那么许榕生博士就是李先生构建并发送回祖国的一个核心“软件包”。

曾担任高能所研究员的许博士经由李政道先生创立的中美联合物理招生项目(CUSPEA)于1982年春赴美,李先生特别安排他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就读博士。取得学位后,他在美国UCSC粒子物理研究所(SCIPP)从事博士后研究。读博和博后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学习和工作,熟悉加速器和美国能源部建立的早期网络APARNet。

现已年过花甲的许博士回忆说:“1988年的一天,李政道先生应SCIPP所长Abe Seiden教授的邀请来所讲座,他特意跟到场的中国留学生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成果,并强调正急需软件和物理分析人才。他热切希望我回国到高能所工作,我当即表示请他给我写推荐信。他写了,并从他在北京建立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拨给我一笔美金作为资助。”回到祖国后,许博士加入高能所,迅速投入到高能实验数据分析和软件编程的工作中。

在李政道先生努力下,在中美两国政府同意之后,有美国网络经验的许博士就成为建设这项计算机联网专线工程的中方负责人。许榕生小组历时18个月的工作后, 从北京高能所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计算机的64K bps TCP/IP专线最终于1993年3月2日全程联通。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专线。在这个过程中,李政道先生总是在关键时刻由上至下地推动这项工作。

1994年3月,中国正式签约加入国际互联网,之后更多国际通道开通了。同年,高能所率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WWW网站。互联网就这样在中国闪亮登场了。

许榕生博士对中国互联网建设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获奖很多,如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但每当有人称他为“中国互联网元勋”的时候,他就会摇头更正:“李政道老师才是中国互联网诞生的真正推手。”

科学不朽,李政道先生千古

事实上,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也对计算机非常熟悉,于1997年到2003年担任美国RIKEN-BNL研究所所长时期曾经领导科学家们建造了当时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而相当一批CUSPEA学者也先后成为推动世界各地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力量。可以说,他们是李先生无意之中培养的互联网“生力军”。

在中国,从美国海归的CUSPEA互联网专家除了像许榕生这样在科教界发力,不少人在互联网商业化浪潮中的成就也很靓丽,例如:CUSPEA(85)学者张朝阳是搜狐创始人。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的物理学家,张朝阳对美国早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非常了解,早在1996年就回国开始互联网方面的创业,1998年搜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很快成为一家著名互联网门户公司,于2000年在美国NASDAQ上市。目前,搜狐仍然是中国互联网信息和娱乐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种豆得瓜”的情景经常发生。李政道先生推动的中美高能物理合作项目、中美联合物理招生项目(CUSPEA)、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本意都是为了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却无意中结出了中国互联网之“瓜”。

科学不朽,李政道先生千古!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