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周报(第130期)|国办发文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将加大中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支持力度
时政要闻
国办: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促进资源要素跨境流动
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旨在以服务开放推动包容发展,以服务合作促进联动融通,以服务创新培育发展动能,以服务共享创造美好未来,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力增强,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意见》提出5方面20项重点任务:一是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加强规则对接和规制协调,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二是促进资源要素跨境流动,便利专业人才跨境流动,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和运用,推动数据跨境高效便利安全流动。三是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增强国际运输服务能力,提升旅行服务国际竞争力,支持金融、咨询、设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国际化发展,鼓励传统优势服务出口,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服务进口,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四是拓展国际市场布局,深化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五是完善支撑体系,创新支持政策措施,提升服务贸易统计监测水平,强化服务贸易区域合作。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依靠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激发服务贸易发展新动能,抓好贯彻落实,积极营造扩大开放、鼓励创新、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机制,破除限制企业自主迁移等问题
9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
《重点举措》旨在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整体优化目标,按照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的要求,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政策举措。在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重点举措》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当前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影响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谋划提出改革举措,为经营主体发展保驾护航。针对限制企业跨区迁移、冒名登记、职业索赔等问题,主动回应经营主体关切,提出企业异地迁移可以直接到迁入地办理登记、完善企业实名登记机制和程序、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等务实举措。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改革任务,巩固、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稳妥审慎推出新的创新举措。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方面,提出要结合违法行为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综合考虑影响法律实施效果的因素,科学确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高度,将安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提出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等一系列监管措施。
三是坚持服务发展,把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持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出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实行依法按期认缴;全面深入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必要的干扰;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机制,重点破除限制企业自主迁移、妨碍市场公平准入、构筑自我“小循环”等问题。
四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使各方面举措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增强政策融合整合效应。《重点举措》是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性文件,覆盖了市场监管各大职能领域,融合了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监管执法、制度建设、基础支撑、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多条线的核心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吸引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畅通经营主体诉求反映渠道,指导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抓好《重点举措》的落地落实。
工信部: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作用,加大中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支持力度
9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旨在支持中小企业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是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定位在地市级行政区划内,在开放合作方面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发展规划科学可行、创新能力突出、治理服务高效的产业集聚区。
《暂行办法》明确合作区申报主体为地市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须符合《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认定标准》,在发展规划、开放合作水平、创新能力、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管理服务效能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
依据《暂行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资源协调、动态跟踪和业务指导,统筹推进合作区建设发展工作。发挥中小企业双多边对外合作机制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展会论坛、经验交流、跨境撮合、人员培训等活动,加大中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支持力度。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加强部门协同,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协调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服务力量与服务资源下沉,提升协同服务、精准服务、智能服务能力,为合作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服务,并加强合作区在国际化发展创新做法、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典型经验总结,树立标杆形象,进行宣传和示范推广。
合作区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和资源禀赋,聚焦中小企业高水平开放合作,滚动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推动内外资源互联互通,支持合作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领域对接国际优质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各地探索推动中小企业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精准服务,打造国际化服务业态,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对外发布《关于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的通知》,决定建立以统计数据为基础、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政策为支撑的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加强统计数据分析,找准政策着力点和结合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开发等民间投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增速、结构、占比等统计数据分析,依据全国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汇集共享的投资项目数据,同步开展民间意向投资分析,发现民间投资需要加力支持的领域,找准民间投资存在的短板弱项,为更加精准、更加务实地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和措施奠定基础。
建立重点领域项目常态化推介机制,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组织地方持续向社会公开推介并严格审核把关,形成滚动接续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
加强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协同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存在用地用海保障需求的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推送至自然资源部,对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予以用地用海保障支持。
做好环评要素保障,促进投资建设与环评管理协同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及时推送至生态环境部,由生态环境部依据法律法规,根据对项目环评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做好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环评保障。
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导加大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通过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送至有关合作银行,同步请金融监管总局向其他银行保险机构推送,并协助各家银行准确核验民间投资项目信息,为银行贷款审批提供信息支撑,助力提升审贷效能。
地方行动
江西:25个“一件事”办理模式实现全省统一,开办企业“一日办结率”占比超97%
9月4日,江西省“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截至目前,江西省25个“一件事”已经全部上线运行,其中国家部署的13个“一件事”已于今年6月底上线运行。作为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重点事项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地区,江西省“退休”“企业信息变更”“义务教育入学”等3个“一件事”入选全国优秀典型案例汇编。
据介绍,江西省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江西省通过流程再造、部门高效协同、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等,实现了“一件事”全省统一办理标准和模式,让企业群众办事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25个“一件事”涉及30个单位151套系统全部打通,有效保证“一件事”协同高效办理。平均办理时间从35个工作日压减为9个工作日,平均办理环节从11个压减为2个,平均提交材料从16份压减为6份,平均跑动次数从6次压减至“零跑动”(已实现全程网办),综合平均压减率超77%。截至9月1日,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件量105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得到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数字赋能进一步增强。江西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利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对“一件事”涉及的多个政务服务事项的申请材料和表单,通过归并去重、数据共享等方式进行精简、优化,在用户授权后实现表单的“智能填报”、材料的“自动调取”。目前,平均每个“一件事”可实现5条表单数据智能填报,2份申报材料自动调取,其中“大件运输许可”可实现“智能填报”26条表单数据、“企业注销登记”可自动调取10份申报材料。
此外,聚焦企业实际办事需求,江西省推出了企业开办、变更、准营到注销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分场景进行流程再造,提供全过程分阶段集成办服务。江西省全省25个“一件事”中,涉及企业的12个,占48%。目前,企业主体开办业务“一日办结率”超97%,新开办企业首套公章免费全省全覆盖,全年累计免费刻章超40万枚,贴补公章刻制费用超2000万元。
四川成都:制定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限时审批兑现等机制
9月3日,成都政策直通车·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重点介绍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惠企政策实施质效的主要举措。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向彬介绍,成都制定了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政策发布、政策联审、限时审批兑现、评估问效四大机制,不断提升政策知晓度、申报便利度、兑付时效性,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向彬表示,在政策发布方面,“蓉易享”平台实现全量政策文件在平台的集中发布,政策事项在平台可“一键申报”,目前平台共汇聚有效政策文件2100余件,累计上线可申报政策事项2400多项。在政策联审方面,目前已联审市本级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文件11个,政策事项的申报审批环节平均减少2-3个,申报材料平均减少30%以上。截至目前,成都共实施惠企政策事项800多项,兑现惠企政策资金32.45亿元、惠及经营主体3.2万户次。
在外贸措施方面,成都市商务局副局长兰华娟表示,成都今年前7月实现进出口4688.9亿元,同比增长12.5%,成为拉动全省外贸向好态势稳固的重要力量,较好的产业链基地、突出的门户枢纽优势和有力的政策配套等因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这次新出台的外贸措施,聚焦发挥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企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和进口主体培育,支持外贸企业做大业务规模,精准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在成都、买全球”。
近期,《成都市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若干政策措施》对外发布。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副局长郑中礼介绍,该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强化转型引领成效,做好转型服务保障,鼓励企业提档升级,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和质量,打造转型良好生态。
郑中礼称,根据本次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年底,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中药饮片加工、化学药品制剂、智能终端等5个试点行业要完成360家以上试点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下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上比例实现明显提升。培育30家以上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集成60个以上“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打造10个以上“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打造20个以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奋力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城市。
典型案例
内蒙古:加快调整有色、稀土、化工等行业支持政策,落实惠企资金直达政策
据《内蒙古日报》9月2日报道,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通过持续深入聚焦政策环境、资金环境、政务环境三个方面,创新服务模式、转变工作方式,跑出“加速度”、打好“组合拳”,全力打造工业领域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发展,优化政策环境。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推动出台内蒙古“1+N”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支持政策,加快调整有色、稀土、化工等重点行业支持政策,优化完善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应用、绿色改造、数字赋能等专项政策,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覆盖的政策体系,不断增强政策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性和适配性。
聚焦利企便民,优化政务环境。简化流程提升办理效率,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70项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和62项办事指南全部编制完成并实施挂接,实现网上可办、全程网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44项行政权力事项已向社会全部公布,行政许可全部入驻内蒙古自治区本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一窗受理”。减少行政权力事项要件9项、环节6项、时限27项。优化服务提升满意度,今年以来,受理内蒙古自治区12345便民服务热线工单61项,平均办结时限压减至1.8天,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全部达100%。
聚焦纾困解难,优化资金环境。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惠企资金直达政策,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首批910个项目7.6亿元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企业,第二批757个项目2.7亿元资金正在拨付,从根本上解决了专项资金下达不及时、拨付不到位问题。征集制造业企业融资需求,为企业和银行搭建沟通桥梁,今年以来,136家企业融资85.26亿元,企业融资贷款额度较去年同比增长12.8%;向工信部推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需求,42家企业入选,授信额度113.9亿元;“信易贷”平台发布金融产品915款,注册企业超17家,截至今年8月,成功放款2291笔,放款金额149.76亿元。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极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1-7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连续13个月保持在7.0%以上,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958户,比年初净增179户。
福建:推行“蒲公英+商务为民”普法新机制,将普法贯穿商贸流通、贸易投资、对外合作等工作
近年来,福建省商务厅组建“蒲公英+商务为民”普法志愿者服务队,加入全省“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通过开展“蒲公英+商务为民”普法志愿活动,厚植为民情怀,彰显“我能、我行、我来”的商务担当,构建商务普法宣传广延伸、共参与的“大格局”。
自组建普法志愿服务队以来,福建省商务厅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活动。
以“蒲公英+商务为民”志愿者为触角,福建省商务厅机关各处室成为志愿服务队的小方阵,结合工作职能,积极开展与履行商务职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把法律宣传与政策宣传同步推进,第一时间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的典型案例,将普法贯穿于商贸流通、贸易投资、对外合作、自贸试验区和“海丝”核心区建设、口岸通关、开发区等商务各项工作中,确保主体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破解普法力量不足的难题,需要为志愿服务组织持续赋能。“蒲公英+商务为民”志愿服务队鼓励处室志愿方阵向外扩张,建立多样化、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队伍,就近参与“蒲公英”志愿服务,延伸普法触角,让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此外,福建省商务厅积极打造商务普法志愿队伍新阵地,借助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挂钩帮扶村、商务公众号等平台,组织“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轮值,做好普法宣传。
“蒲公英+商务为民”普法志愿服务队着力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福建省商务厅“蒲公英+商务为民”精心选择宣传内容,用漫画、图文、以案释法等形式编发法治学习资料。针对乡村农民群众法治需求,福建省商务厅“蒲公英+商务为民”普法志愿服务队赴柘荣县挂钩帮扶村开展“送宪法进乡村”主题宣传活动。
普法志愿服务队代表先后赴宁德市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乍洋乡宝鉴宅村、东源乡鸳鸯头村进行普法宣传,向柘荣挂钩帮扶村的乡村书吧、党建联盟、文创书屋分别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向乡村干部和群众讲解宪法相关知识,就乡村群众关切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并就驻村点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