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描绘人机协同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当算法开始勾勒生活的轮廓,当代码悄然编织命运的经纬,AI已是渗透进人类生活肌理的亲密伙伴。从晨光熹微的清晨到暮色四合的夜晚,AI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新定义着我们认识世界、对话自我、连接他人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人机协同的新图景。
认知进化,AI重塑思维边界。人类的认知能力,正在AI的辅助下突破生物极限。传统学习中,知识的获取受限于记忆容量与时间成本,而AI驱动的智能学习系统,如同一台“认知加速器”,正在重构我们的学习范式。在“人类提问+AI运算”的协作模式中,学生通过AI可视化工具理解抽象的科学定律,科研工作者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加速突破瓶颈……个体站在算法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世界,以更低的成本抵达认知的深水区。更为深远的是,AI正在培养人类的“算法思维”,一种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计算步骤的能力。当我们习惯用数据分析日常决策(如通过健康手环数据调整作息),用机器学习逻辑理解社会现象(如通过舆情趋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思维方式便从线性直觉更有效地转向系统理性。这种转变并未削弱人类独特的创造力与共情力,而是为感性增添理性羽翼,让我们在决策时既能倾听内心的声音,又能借助数据洞察趋势,实现“直觉判断”与“智能辅助”的和谐共生。
生活重构,从效率提升到生命关怀。AI对日常生活的赋能,加持效率革命,倾注生命关怀。在快节奏的当下,AI如同不知疲倦的智能管家,将人们从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为生命精心留白,使之更有能量追求诗与远方。当技术的温度渗入生活细节,AI得以为生命提供多维度关怀。陪伴型机器人不仅能陪独居老人聊天解闷,还能通过表情识别察觉其情绪波动,及时联系家人或医护人员,为银发群体筑起“数字守护墙”;AI根据学生的动态情况,因材施教地调整教学节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时区”里成长,避免因“一刀切”模式导致的挫败感。这种从“效率工具”到“生命伙伴”的角色转变,标志着AI正从冰冷的代码走向温暖的人文关怀,成为提升生活质量、守护生命尊严的重要力量。
情感联结,在数字时代守护人性温度。有人担忧,AI的介入会削弱人类的情感联结,让社会陷入“算法冷漠”。但事实上,技术从来都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今天,AI正以独特的方式,为情感交流开辟新通道。AI绘画工具根据用户描述生成充满回忆的数字插画,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触碰的视觉符号;AI聊天机器人以非评判性的倾听姿态,为抑郁症患者提供24小时情绪疏导,成为许多人“深夜里的树洞”。这些技术应用并非替代人类情感,而是拓展了情感表达的维度。当物理距离不再成为阻碍,当羞于言说的心事有了温柔的回应,AI便成为情感传递的“数字信使”,让人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彼此的温度。值得关注的是,AI正在重塑人类对“陪伴”的定义。人机协同的情感联结,不是对人类关系的取代,而是一种有益补充。它让稀缺的情感资源得以更高效地分配,让孤独的心灵获得更及时的慰藉,在数字时代守护着人性中最本真的温暖。
生命哲学,在人机协同中寻找存在价值。AI的崛起,本质上是对“何为人”这一哲学命题的现代叩问。当AI能写诗、能作画、能解决复杂问题,人类的独特价值究竟何在?答案或许藏在技术无法企及的生命体验中。AI可以成为我们的工具、助手甚至同路者,但永远无法复制人类独一无二的灵魂厚度。明智的选择,是在人机协同中构建新的存在坐标系:用AI延伸能力边界,用人类智慧定义价值方向。就像自动驾驶技术需要人类设定目的地,AI的发展也需要以人类的幸福与尊严为终极指向。当我们学会在算法洪流中保持自我觉察,在数据浪潮中坚守人文底色,便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找准定位。那将不是被技术裹挟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驾驭技术的主动设计者,让AI真正成为赋能智慧人生的“神器”,而非异化人性的“枷锁”。
站在AI赋能的时代节点回望,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是一部与工具协同进化的历史。当AI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目睹的不是人类的退场,而是一个更智慧、更温暖、更具创造力的生命形态的崛起。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