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深圳将迎合成生物产业立法 央地协同加速化妆品新原料审评审批

2025-05-13 14:15:22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陈思琦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等产业专项立法相继出台后,深圳再迎一部新兴产业立法,这次瞄准了合成生物。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获悉,5月12日,《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草案)》)和有关说明正式公布,6月13日前公开征求意见。

《若干规定(草案)》共30条,采取“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形式,对合成生物产业普遍面临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不足、新原料审评审批周期长、产品应用推广不足等痛点,以及空间、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问题提出相应举措。

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20年,全球生物经济规模将达2万亿—4万亿美元,其中生物改造(modifying biology)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将达30%—70%。而在我国,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集聚在深圳。2014年至2023年,深圳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达11.3%,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央地协同加速新原料审评审批

摩熵咨询报告显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链下游企业占整个产业链的88%,涵盖医药健康、化工能源、食品农业、日用化妆等多个领域。

其中,在日用化妆领域,近年来既涌现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等科研型美妆企业,欧莱雅、宝洁等老牌巨头也相继布局合成生物。

然而,化妆品新原料的审评审批一直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今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明确将完善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分类管理和技术评价体系,提高新原料和化妆品审评审批效率,加速推进使用新原料的产品上市。

此次深圳《若干规定(草案)》亦瞄准了化妆品原料创新的痛点问题。其中提到,市人民政府将推动与国家、省药品监管部门联动提供化妆品技术审评服务,支持特殊化妆品、化妆品新原料注册的技术审评工作,进口普通化妆品、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后的资料技术核查工作,以及化妆品新原料使用和安全情况报告的评估工作。

而在食品领域,“生物农业”已列入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合成生物技术广泛用于肉类/乳制品、蛋白饲料、饮品、调味剂、添加剂、食品安全等领域。

在这方面,深圳《若干规定(草案)》也明确,市人民政府将推动与国家、省卫生健康部门联动建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合作中心,对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据介绍,通过央地协同创新“三新食品”、化妆品新原料、保健食品新原料、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等领域的审评模式,将帮助企业降低研发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产值转化效率。

全要素竞逐“万亿”蓝海

一份2020年的麦肯锡研究报告认为,未来10—20年全球生物经济规模将达2万亿—4万亿美元。万亿风口之下,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布局合成生物产业。

例如传统生物医药重镇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到2025年孵化培育10个以上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吸引5家以上企业区域或研发总部,新增3-5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上市。

湖南常德市也启动了合成生物产业立法工作,《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已于4月28日至29日进行第二次审议。目前,常德全市合成生物制造相关企业达35家,产值达125亿元。

深圳则是近年崛起的又一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地,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集聚在深圳,其中八成落户在光明。截至去年底,光明区已汇聚120多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近400亿元。

深圳此番的合成生物产业专项立法,拟从空间保障、人才支撑、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通关便利等方面加强产业支持力度,更加系统地提升产业竞争力。

如在空间方面,《若干规定(草案)》提到,建设专业化合成生物产业园,为合成生物产业提供相关研发、可工业化量产空间与配套设施,以及专业化、市场化、定制化公共技术服务;同时,推动商会、行业协会在境外组织开发、建设和运营专业化合成生物产业园。

人才方面,深圳将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合成生物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经教育部同意,位于光明区的深圳理工大学4月已正式获批新增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

资金方面,深圳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聚焦合成生物领域中小微企业、早期科技项目、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基金投资。同时,鼓励优质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起产业并购基金;发挥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加大对合成生物初创企业信用担保力度。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深圳首个合成生物产业私募基金已于去年4月成立,规模15亿元。此外,光明区与软银中国、松禾资本等国内10余家投融资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并推动中国银行、杭州银行、兴业银行等推出“合成生物贷”,初创合成生物企业授信额度从1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累计贷款额度超亿元。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