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最近主导非美货币主因是什么?降准降息对银行业影响几何?
采访嘉宾:中金财富广东分公司资深投资顾问 谢关荣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精彩内容!
一、非美货币最近上涨的主因是什么?
2025年5月非美货币的普遍上涨,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1、中美贸易战缓和预期升温
市场对中美关税谈判取得进展的乐观情绪显著提振了人民币等非美货币。“五一”假期期间,沃尔玛等美国零售企业恢复向中国供应商采购的消息,强化了市场对中国外贸顺差持续性的信心,推动离岸人民币单周大涨近700点,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高。145%的关税或已不可能更差,有边际改善的预期。这种"贸易战缓和则非美货币走强"的市场逻辑,也带动其他亚洲货币同步走强。
2、美联储降息预期重塑汇率格局
华尔街机构普遍预期美联储年内将有3-4次降息,导致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投资者通过买涨人民币、日元等非美货币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形成"买预期"交易潮。与此同时,美债收益率回落至4%以下,加速了资金从美元资产向新兴市场货币的转移。
3、全球经济复苏分化加剧
欧元区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扩张,英国通胀数据超预期强化加息预期,推动欧元兑美元回升至1.13上方,英镑突破1.32关口。资源型货币如澳元受益于大宗商品需求回暖,尽管短期受美元波动影响,但0.64的关键支撑位或已形成。这种非美经济体相对强劲的基本面,或构成了货币走强的内在支撑。
二、降准降息对银行业影响几何?
降准降息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降准)和贷款基准利率(降息)来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对于银行业而言,这一政策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1、净息差进一步承压,但降准缓冲部分压力。若2025年经济仍处弱复苏,降息(尤其是LPR下调)将加速存贷利率“非对称”下降,挤压银行利差。但降准释放的长期低成本资金可部分对冲负债成本,缓解息差收缩(如1%降准或为银行节省百亿级利息支出)。
2、定向信贷扩张,风险偏好分化。政策或大概率引导资金流向科技、绿色、中小微等“结构性宽松”领域,银行需在政策红利(如再贷款支持)与风险控制间平衡。头部银行或凭借客群优势更易扩表,中小银行或面临优质资产荒。
3、存量房贷压力缓释,但资产质量隐忧仍在。随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类似2023年),减轻居民端坏账压力,但房企和地方债务风险未完全出清,银行需计提更多拨备防范地产链风险。
4、存款分流加速,或倒逼财富管理转型。低利率环境下,存款向理财、保险等“泛储蓄”产品转移趋势强化。银行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占比或提升,但需应对净值化产品竞争(如与券商、基金公司抢份额)
总而言之,2025年降准降息对银行业或仍是“短空长多”,政策核心目标为托底经济,倒逼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服务溢价”。具备客群黏性、资产运营能力及科技壁垒的银行或将更具韧性。
三、5月行情更多抛开指数做个股?
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2025年5月A股或存在抛开指数、精选个股的结构性机会,但需结合政策导向、行业特性和风险偏好综合判断。以下是具体分析:
1、政策面环境或为个股提供支撑
近期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全方位扩内需战略,消费补贴扩容将直接利好食品饮料、家电、旅游等消费领域个股,这些行业因前期估值偏低,在政策刺激下可能出现估值修复。同时,科技创新领域(如AI、半导体、生物技术)被列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政策资金和产业资源倾斜或将推动相关个股表现。
2、指数波动与个股分化的结构性特征
证券、保险等权重板块近期持续调整,导致上证指数承压,但中小题材股(如商业百货、珠宝首饰)因超跌反弹出现独立行情。这种“跌指数、涨个股”现象可能延续,因市场风格正从大盘蓝筹向中小盘切换。
3、流动性充裕有利于成长风格
5月7日央行行长宣布了降准降息,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有利于风险偏好提升,可能尤其利好对利率敏感的中小盘成长股。
综上所述,2025年5月可能会出现轻指数、重个股策略。指数受外部冲击和权重股拖累可能维持震荡,但消费复苏、科技突破、政策红利三大主线或将催生个股机会。
投资有风险,以上思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