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社论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全球优势

2025-05-15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超过1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作为我国新兴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汽车业持续增长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今年保持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的效果。商务部5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累计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换新的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3%,有效促进消费增长和绿色转型。

二是出口持续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至4月,我国汽车出口193.7万辆,同比增长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4月单月,汽车出口51.7万辆,环比和同比实现双增长。仅比亚迪一家,4月的整车出口量就达到近8万辆,同比增长超90%。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是长期推动工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结出的硕果,尤其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而持续扶持绿色新能源产业,有力促进汽车向电动化方向发展。国际传统燃油车企业,建立了封闭的具有全球优势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共同体与惯性束缚,转向电动化过程比较犹豫和缓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是在空白基础上,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成为当前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策源地。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电动汽车从传统机械产品演变为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储能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大号终端”,不同的功能和属性重构了供应链与创新链。电池、电机和电控,取代发动机、变速箱组成的传动系统,宁德时代等一大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迅速崛起,而智能化发展则为华为、地平线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开辟出新赛道。

中国企业的技术迭代创新不断培育市场,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形成的规模优势则摊薄了创新成本,支持企业不断投资于创新研发,形成了技术、人才、成本和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

现在,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已经形成国际优势。中国400多家本土供应链企业生产的特斯拉的Model 3/Y售价比在美国便宜6万人民币左右,德国、日本等车企也将其电动车生产研发业务设在中国。在智能化方向,丰田等企业电动车搭载了华为系统,宝马、本田等也在中国专用EV系列上接入了DeepSeek服务。

由于市场激烈竞争,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一定压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表示,透过大量新车发布,可看到产品同质化与低价化明显,行业竞争升温将使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承压。现在,中国在供应链的部分关键环节尚未实现自主可控,盈利承压可能损害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应该避免这种状况发生。

汽车出海能够减缓企业国内的竞争压力,但对企业提出更多要求。汽车文化具有较明显的本地化特征,跨国企业一般都会在海外设厂并针对当地需求开发满足当地消费者的专用车型,在外观、功能等方面迎合本地化。此外,要吸引更多国际客户需要通过产品性能、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培育长期信任。

国产汽车产业崛起路径表明,利用我国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形成相互赋能与技术加速迭代的趋势,重构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全球创新链中心,最终突破核心技术与品牌塑造两个门槛,通过国际化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产业正在复制汽车产业的崛起之路,为中国经济与制造业发展孕育着无限潜力。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