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联创财务造假案尘埃落定 股民索赔窗口紧急开启
5月15日,ST联创(300343.SZ)一纸公告揭开了历时五年的财务造假黑幕。山东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司因收购上海鏊投股权事项中存在系统性造假,被责令改正并罚款60万元,实控人李洪国遭30万元罚款及5年市场禁入。这场横跨2016至2019年的造假大戏,不仅让公司股价暴跌近87%,更令8.8万投资者损失惨重。随着监管处罚落地,受损股民索赔通道正式开启。
财务造假链条曝光
调查显示,ST联创的财务造假始于2016年。其全资子公司上海鏊投通过体外资金循环、虚构交易流水等手段,在2016年至2018年6月期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超18亿元,虚增利润总额达4.3亿元。具体来看,上海鏊投2016年虚增营收1.83亿元,占当期披露营收的7.87%;2017年虚增利润1.77亿元,占比高达37.85%。更严重的是,造假行为被写入2017年至2019年的多期定期报告,直接导致ST联创以虚高估值完成对上海鏊投的并购。
这场造假成为公司股价暴涨的“催化剂”。2017年至2019年,ST联创股价从1.84元飙升至29.9元,涨幅超15倍,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然而,随着造假败露,其股价在2025年3月复牌后两日暴跌35%,目前不足4元,较峰值缩水87%。
实控人屡踩监管红线
此次处罚将ST联创实际控制人李洪国的违规历史再次推向台前。尽管李洪国已卸任董事长,但其掌舵期间公司多次因信披违规被监管“点名”。2019年,ST联创因未及时披露3.8亿元增资协议被山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2024年,李洪国又因2016年和2021年信披不完整被追加处罚。深交所更曾对其通报批评,直指公司内控缺陷。
监管文件显示,李洪国主导的并购决策与财务操作存在明显利益输送嫌疑。上海鏊投原管理团队通过伪造合同虚增业绩,而ST联创在收购后未履行审慎核查义务,反而将虚假数据纳入财报,暴露出公司治理的深层漏洞。即便在2024年转型聚焦氟化工新材料后,ST联创仍面临高负债压力,资产负债率达79%,短期债务高达12.6亿元,货币资金却不足3亿元,流动性风险一触即发。
投资者索赔迫在眉睫
尽管ST联创宣称生产经营正常,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1.94%至2186万元,但细究财报可见隐忧:扣非净利润实际亏损4334万元,盈利主要依赖减值准备转回等非经常性损益;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204万元,同比骤降2.72亿元,造血能力堪忧。分析师指出,若2025年审计报告再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恐面临暂停上市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处罚落地意味着索赔窗口正式打开。律师提示,凡在2017年9月29日至2024年9月14日期间买入ST联创股票,并在2024年9月15日后卖出或仍持有的亏损投资者,均可通过法律途径索赔。投资者可关注投资快报公众号底部股民索赔栏目提交交易记录、持仓证明等材料,把握诉讼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