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厂商竞逐OLED 全球产能加速重构
当地时间5月13日,全球显示产业盛会SID显示周如期而至。TCL华星、京东方、深天马、维信诺等国内面板企业都在展会上齐聚,OLED、MLED等产品成为重要主角。
SID是业界风向标,今年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两大趋势。一方面,在液晶存量市场基础上,头部厂商在迭代新型显示技术,寻找增量。技术方向包括印刷OLED、AMOLED、Micro LED等,尤其是OLED正在不断向终端渗透。
另一方面,面板厂商在不断加速全球化脚步。尽管贸易环境变幻不定,但是拓展海外市场、强化全球产能,是业内的共识。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CEO赵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方向上,产业全球化方面的步伐会加快,同时全球化表现的趋势是从“全球化”变成“全球化+区域化”的方式。比如,过去以核心区域产能辐射全球,未来将以区域需求为导向,让当地工厂覆盖当地市场,实现更灵活的产线配置和本地化服务。
从TCL华星的布局看,目前印度工厂和越南工厂都已经启动。赵军还透露:“越南工厂预计在6月份具备量产能力,在9月份实现整个产品的量产。越南是我们在海外的第二个工厂,后面还会有新的布局。”
“OLED+中尺寸”的增量市场
从今年的赛场上看,OLED产品备受关注。OLED在手机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后,开始往PC端延伸,成为新增长极。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周诗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预估2025年OLED在手机的渗透率约为61.1%,在PC (monitor)部分约为1.9%。由于市场需求优于预期,厂商需要增加供应以满足客户需求,目前预计2025年OLED PC (monitor)出货量可达300万台,年增率为49%;2026年会上升至420万台,年增41%。
从厂商的动作看,此次企业就借着SID的舞台展示了OLED的诸多创新。
比如,TCL华星展出旗下技术品牌APEX臻图以及印刷OLED全系列产品。印刷OLED尺寸覆盖6.5英寸手机到65英寸8K电视等,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显示器、电视等显示产品。OLED产品还包括全球首款量产屏下摄像OLED笔电显示(14")、全球最低功耗LTPO笔电显示(14.5")。
京东方展出了30多款由ADS Pro、f-OLED、α-MLED三大显示技术品牌支持的首发新品,包括OLED智慧驾舱、OLED智能终端显示解决方案等,2025年京东方将OLED出货目标定在1.7亿片;维信诺展出了用于手表、手机、笔记本电脑的ViP AMOLED技术,据悉ViP AMOLED产品在寿命、亮度、分辨率等性能指标上有提升。
可以看到,笔电、车载等显示产品已经成为OLED的新布局方向。
赵军向记者分析道:“从OLED的三个主要应用场景来讲,OLED在手机的份额超过50%,渗透率比较高。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尺寸OLED应用,市占率维持在5%以下,目前也没有看到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我们认为长期来看LCD还会是大尺寸的主流技术。”
因此在他看来,值得关注的是OLED在中尺寸渗透率的提升。“这是OLED巨大的产业级的机会,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中尺寸产品,包括笔记本、平板、显示器、车载这些领域OLED的渗透率,预计会保持快速的成长。”赵军说道,“对于显示产业而言,这可能是未来五年唯一的一个产业级机会,我们也力图去抓住趋势,完成OLED上的技术布局。”
对于TCL华星而言,其将从两方面入手。赵军介绍道,一是相对成熟的蒸镀式OLED(FMM OLED技术),重点在中高端手机、高端和旗舰笔电和平板产品上,使用的是t4工厂的六代线蒸镀OLED技术。另一方面,TCL华星在积极布局针对主流中尺寸OLED产品,以印刷OLED技术为核心进行布局。
印刷OLED也是国内厂商选择技术突围的路径之一,除了TCL华星,京东方等厂商也进行了研发。目前,TCL华星率先量产,医疗用显示器是首款量产产品,第二款预计会是电竞显示器相关产品,然后再延伸到笔记本和平板产品。据记者了解,TCL华星正在5.5代印刷OLED产线上,进行IT产品的相关开发。
赵军介绍,目前在同等产品形态、同等技术规格的情况下,预估印刷OLED相较蒸镀OLED有20%左右的成本优势。但印刷OLED产业化也存在挑战,比如其功耗表现与蒸镀技术有一定差距,TCL华星计划通过器件和材料体系优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其功耗接近与蒸镀技术同样的水平。
面板需求走势如何?
在OLED带来增量的同时,今年全球面板行业一季度需求回暖,各家业绩“开门红”,但是不少机构预测,接下来可能迎来阶段性回调。
对此,赵军向记者坦言:“我们确实看到二季度市场采购需求有回调迹象,一方面某些区域市场需求下调,另一方面特殊因素,部分客户提前采购备货,导致阶段性需求波动。但我们还是认为TV市场整体需求较稳定,我们会根据阶段性、一定时间的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我们的稼动率。从中长期看,市场稳定向好,数量需求保持稳定,大尺寸化趋势也将持续。”
同时,他认为,市场价格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一季度需求旺盛时价格未暴涨,二季度需求有些回调价格也不会暴跌,整体会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他强调:“按需生产是公司长期坚持的策略,市场总有高峰低谷,波动永远存在,我们会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稼动率。”
京东方在近期的投资者活动中对稼动率做出回应,其高管表示,LCD行业平均稼动率自2024年11月开始回升,2025年一季度,行业平均稼动率逐步提升,并持续保持在80%以上。进入二季度,随行业需求的回落,预计面板厂将灵活调整产线稼动率,并坚持“按需生产”。
从控产效果来看,需求降温背景下的“五一”控产,短期助力电视面板市场供需维持动态平衡。群智咨询(Sigmaintell)“供需模型”测算数据显示,二季度全球LCD TV面板市场供需比(面积维度)为5.7%,供需平衡。但受关税政策影响,部分品牌外销成本压力环比增加,而渠道短期仍需稳定零售价格以保护销量,因此品牌控本诉求凸显,面板价格预计将进入平缓调整周期。
群智咨询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除日常的按需生产外,面板资源的整合能长期优化供应端运营效益的稳健爬升。因此,在电视面板投资步伐放缓背景下,产能并购将成为影响供应格局的主要方式。
今年,TCL华星正式收购运营LGD广州的液晶产线,全球产能进一步集中到中国大陆。对此,赵军说道:“该工厂整体产线配置和水准不错,但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空间。我们团队正利用TCL华星管理体系对新工厂赋能,期望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改善其成本竞争力。目前工厂主要生产TV和商显产品,后续会拓展产品线,导入部分IT产品,形成更均衡的产品布局。”
在赵军看来,未来业内LCD产能有继续整合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多大还需边走边看,“目前行业集中度已经较高,相信LGD工厂不会是行业内最后一个整合案例。产业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因需求带来的市场波动,但还是要依靠市场本身发展解决波动问题。”
此外,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电子需求刺激明显,需求有所增长。但是在赵军看来,从长期看,市场基本面才是关键,以旧换新在一段时间内刺激消费需求,而长期消费电子市场(包括TV、IT、手机等)整体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其中蕴含技术和产品升级的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