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投 > 正文

杭州市创业投资协会周恺秉:杭州科创崛起离不开两个“微小但重要”的变量

2025-05-16 20:52: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娜

作为杭州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亲历者,周恺秉曾长期负责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起,他持续呼吁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加大科技投入;2011年提出应关注创业投资项目的退出管理机制;2015年,他撰文建议杭州构建“硅谷式”的创业生态系统。2025年4月,《21世纪经济报道》在杭州独家对话周恺秉,听他分享杭州创业投资体系演进的经验与思考。

口述 / 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杭州市创业投资协会轮值会长周恺秉

采访整理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娜

过去几十年,说起硅谷,人们总会提到它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以人为本的创业文化。那么,光有这些就够了吗?

事实是,世界至今未能复制出第二个硅谷。也许我们的理解还有偏差,或者说,忽略了一些微小但重要的因素。

我在2020年曾提出一个创新公式:Innovations = F(Culture,System,VC,...)

创新是多个变量叠加形成的函数。第一是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第二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第三是活跃推动创新创业的资本。当然,还有创业生态、营商环境、教育医疗等其他条件。

当杭州选定了这个公式,后面的发展就变成了“时间的函数”。

如今我们愈发相信,就像自然语言模型需要数以千亿计的参数,仅靠九个、十个维度远远不够。复用到城市的创新生态构建,这一过程与历史、文化、制度、科技、人才和资本有关,也必然涉及一些看似微小但关键的变量。

杭州的独特特质

“六小龙”的出现,表明杭州具备这些关键变量。我们今天的理解是,两点因素至关重要:城市的包容度,以及由地理区位所造就的文化交融。

城市包容度不仅体现在政策上,也体现在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

以美国为例,在东部城市,初次相识时人们多关注教育和家庭背景;而在硅谷,强调的是“不问出身”的文化——英雄不问出处。

杭州也体现出这种特质。我们看到,第一代企业家如马云、钟睒睒、宗庆后、鲁冠球、徐冠巨等多为本地人;而丁磊、李书福虽非杭州籍,但同样来自浙江。如今“六小龙”的创始人中,四位来自省外,两位为浙江籍,他们都选择了杭州,并留在这里。

他们为什么愿意留下来?我认为核心在于,杭州没有让人产生“外来者”的疏离感。比如在市民层面,本地居民普遍愿意与新移民交往,很少以籍贯贴标签,普通话也成为大家日常交流的第一语言。

多年来,我们持续倡导“创业失败亦英雄,鼓励再次创业”,让创业者真切感受到社会与政府的支持与尊重。同时,引导和培育浙商群体转向创业投资领域,尤其专注天使和早期阶段,推动了“借贷文化”向“投资文化”的转变。

杭州还有一份独特的气质,源自地理区位所形成的文化交融。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长三角腹地的交汇处,承南接北、贯通东西。往北,是江苏、山东一脉延续下来的持重与稳健;往南,则是绍兴、温州一带激荡出的冒险与果敢。

这是一个科技创业的时代,需要既有冒险精神,也有科学理性。而杭州,正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让这两种气质在这里自然融合。这种融合,也深刻塑造了本地的创业文化与投资生态。

打造创新比较优势

“硅谷”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全球经验看,很多东西是无法照搬的。美国的128号公路曾是传奇,日本、法国、德国也都尝试建设科学城,但都未能复制硅谷。

我们回看那些活力十足的创新城市:美国有西雅图、波士顿、纽约;中国有北京、上海、杭州。北京孕育了京东、小米、滴滴;上海崛起了拼多多、小红书;杭州则是阿里和DeepSeek的发源地。

杭州之所以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它独有的包容度和文化交融。这为创新生态打下了良好的土壤,而资本生态和创业文化,则是这片土壤上必不可少的养分。

杭州在引导基金方面发力很早,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杭州创新资本生态的形成。总结过往经验,我们看到政府支持区域内早期投资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相比北京汇聚了大量美元基金、深圳集结了国资巨头、上海汇集了精品机构,杭州这20年来出现了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市场化人民币投资机构,如龚虹嘉、吴彬、李治国,以及普华资本、华睿投资、赛智伯乐、元璟资本等。

这些本地机构的创始人,很多是从民营企业家或科技企业高管转型而来,具备产业理解力、技术判断力与市场敏锐度。他们长期扎根早期阶段,从几千万起步,到管理几亿、几十亿乃至数百亿元的资本。

另一方面,近年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在杭州设立基金;深创投、达晨等也在此投资了大量项目。他们的很多投资处于成长期、成熟期项目,与本地早期机构形成了高效互补与良性互动。

优化创新资本生态

杭州创投生态的成熟,还得益于政府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共识。

比如杭高投作为市引导基金的管理人,支持了一批本地创投机构“从0到1”的成长。这些创投机构成为了“六小龙”们的最早期发现者和重要支持者。这种耐心、长期主义的导向,让市场看到了“有为政府”的实践路径。

作为经验分享,我们会建议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本地“小而美”基金管理人的支持。这类基金多在1-2亿元、最多不超过5亿元,专注于种子轮、天使轮、A轮投资,对区域初创企业生态的价值不可小觑。

最后还要提一点。活跃的创业投资资本是杭州科技金融生态的一部分,后者已成为杭州初创企业成长的重要支持。

我国金融体系以传统银行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各大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做出了大量积极探索。可以说,这里已经成为各大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兵家必争之地。我们认为杭州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其他城市在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方面的借鉴。

近年浙江省每年大约1000个投融资案例,其中一半都是杭州企业。今年浙江省独角兽企业榜单的55家企业中,有44家坐落于杭州。这些都是杭州全方位、立体式、充满生机的创业生态系统结出的硕果。这里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之一。

作为创业投资人,每一笔投资,既是对创新的押注,也是对未来的信心,更是对国运的信仰。期待大家以长期主义为笔,共同书写中国创投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