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金融创新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
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央行近期发布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政策举措,推出了三大类共十项金融政策与工具。其中,为响应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推出了总额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近日,央行印发了《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该政策的年利率为1.5%,面向26家全国重要的金融机构,最长使用期限不超过3年。这是继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工具后,我国央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又一重大创新,表明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在“精准滴灌”的调控机制上不断走深走实,既有助于短期实现稳增长,也能促进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这一金融工具的发布,不仅是货币政策对重点领域消费的短期流动性支持,更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有助于我国构建“金融赋能—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的良性循环。
首先,有助于缓解供需结构性错配的矛盾。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一季度分别达到46%、44%;随着我国人均GDP接近1.5万美元,服务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在文体旅游、高端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存在显著供给缺口;大城市服务消费潜能也有待进一步释放。这一创新金融工具,通过定向流动性注入,有助于推动服务消费供给端的要素重组,促进供给体系与消费升级需求的动态匹配。
其次,有助于激活银发经济的增长。根据相关资料核算,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2.2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5.6%,且逐年上升。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我国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急剧上升。养老产业的再贷款政策通过支持养老机构建设、适老化改造等,可有效缓解养老产业的资本约束,推动银发经济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该《通知》的政策工具,从政策设计到政策传导,具有较为显著的系统性特征。
第一,通过“消费升级+银发经济”的政策设计,推动“金融支持—消费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三级传导体系,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政策设计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央行以100%本金匹配和1.5%的低利率水平,构建低成本资金传导路径,可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撬动数倍于本金的社会资本投入。
第二,在供需双侧协同发力。在需求侧,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服务消费需求的边际扩张;在供给侧,以差异化支持标准引导资金流向消费场景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领域,推动供给结构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这种供需双侧协同发力,将通过政策引导破解服务消费领域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有助于协调推进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短期通过扩大服务消费供给(如新增护理型床位)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稳定服务业就业的基本盘;短期效应的叠加,则有助于长期的老龄化应对战略,通过前瞻性资金布局,培育银发经济增长极,实现“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双重目标。
为了能顺利推动我国的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用好用足这一金融创新工具,需持续跟踪这一结构性工具的产业联动效应、金融机构流动性分层问题及国际经验本土化路径。具体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畅通政策传导机制,通过数字化监管确保资金流向与政策目标一致。需要围绕一些关键指标,加强动态监测评估,例如新增护理型的养老床位数;同时也要强化资金流向管控,真正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例如将养老再贷款与养老专项债进行对接;加强金融机构与产业主体的协同,目前通过REITs资产证券化,盘活养老存量资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也要加强中央政策指导与地方实践创新的协同,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
三是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在创新与稳定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建立政府、社会与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运用好大数据构建相应的信用评级体;同时引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国际经验,实现中国本土化改造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