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独家丨信评巨头转型进行时:标普中国高管变阵,非评级业务负责人出任首席执行官

2025-05-21 19:26:5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览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首家获批在我国境内展业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发生高管变更。

5月20日,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标普信评”或“标普中国”)发布公告,因业务发展需要,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法定代表人将于近日发生变更。

自2025年7月1日起,原标普信评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黄直升任公司董事长,原职务由郭振伟接任,郭振伟同时出任标普信评董事

原公司董事长Lynn Elizabeth Maxwell(琳恩·伊丽莎白·麦克斯韦)女士卸任董事长一职,但将继续担任标普信评董事。原公司董事Dennis Martin O’Sullivan(丹尼斯·奥沙利文)先生卸任董事一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新出任标普信评CEO的郭振伟,是标普旗下市场财智业务——标普财智在中国的负责人,标普财智旗下Capital IQ数据库目前是继彭博金融终端后,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头部金融数据终端。

事实上,虽然信用评级业务(Ratings)依然是标普全球的核心业务之一,但其市场财智业务(Market intelligence)的收入从2022年开始就超过信用评级带来的营收。

在资深信评从业人士看来,如今标普信评在中国的业务转向进一步凸显了评级行业的趋势,即在信用评级业务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基于信用数据积累与模型分析的科技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评级分析师减至19人

标普信评本轮高管变更有迹可循。

今年年初标普信评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并精简了评级分析人员,涉及多位高管。

具体来说,标普信评在今年2月取消了原有的运营部,成立非评级业务部和财务及人力资源部,原评级总监、董事总经理、信用评审委员会委员钟晓玲,原合规总监赵思翀离职。与此同时,信用评审委员会中另有三位委员离职,委员人数缩减至17人。有接近标普信评人士告诉记者,上述三位离职的委员系公司信用评级分析部门中分别分管企业评级、金融机构评级、结构融资评级的负责人。在组织结构调整后,公司评级分析师缩减近半,从35人变为19人。

标普信评2024年信用评级业务开展及合规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公司员工共计47人,其中分析团队23人(含信用评级分析团队19人及非评级分析团队4人),商务团队8人。目前公司提供的非评级服务均为非公开信用分析(PCA),对受评主体的信用质量进行预估分析和分析评论,标普信评官网透露,通过PCA服务,客户可以获得中国境内未获标普评级的超过5000家公司的深度信用分析。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从业内获悉,标普信评的新任CEO郭振伟是非评级业务出身。

公开信息显示,郭振伟是标普全球财智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公司为标普全球在华成立的子公司,负责标普在中国的市场财智业务推广,核心服务包括信用评级、指数编制、大宗商品与能源市场洞察,以及通过Capital IQ等平台提供的金融数据解决方案。

记者注意到,目前点击标普信评官网,首页第一条是关于PCA服务的介绍。

 

国际巨头“水土不服”

多位信评从业人士告诉记者,标普在中国的业务转型,一定程度上是信评行业持续分化,头部机构占据过半市场份额,外资评级机构“水土不服”,导致业务发展不温不火。

标普信评成立于2018年6月,是首家获批在中国境内展业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也是目前唯一拥有信用评级全牌照的外商独资信评机构。

彼时业内将标普、惠誉、穆迪三大国际评级巨头进入中国市场视作“鲶鱼”。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指出,引入国际评级机构,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诉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

然而,我国与海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存在差异,国内信评机构主要是“发行人付费”,而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在海外则是兼有“发行人付费”与“投资者付费”两类模式。特别是在2021年取消强制评级之前,“AAA”评级是发行人发债、投资方买债的“敲门砖”,在发行人委托评级、支付费用的情况下,本应成为“看门人”的评级机构身份更像是提供中介服务的“乙方”。

不仅如此,境外的信用评级模型与境内主体分析框架也有一定差异。例如市场长期以来的“城投信仰”,要求评级机构深度结合当地经济环境与政府信用履约能力进行考察评估。一位从业经验超20年的资深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类似于穆迪创设推广的企业家族评级(CFR),近年来对城投企业的评级不仅可以是对单个主体的信用评估,还可以延伸为对同一地区重要城投的单独评级,来充分反映该地区的信用水平,进而充分全面反映单个企业的信用水平。

一边是国际巨头商业模式的“水土不服”,另一边是相对饱和的境内信用评级市场,长期处于分化状态,让外资评级机构难以突破

从交易商协会披露的相关数据来看,各家评级机构2024年全年承揽的债券产品业务量同比基本持平,微降0.04%,在取消强制评级后承揽的主体评级业务量持续下降。我国16家持牌信评机构分化显著,去年全年,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的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2.72%、29.80%,合计占据超过60%市场份额;东方金诚、中证鹏元、新世纪评级和大公国际占比分别为10.49%、8.94%、6.48%、5.60%,其余各家机构占比合计尚不足5%。

一组可供对比的数据是,2024年联合资信评估官网公开透露的到账收入近6.7亿元,而根据惠誉博华披露的大客户收入占比推算,惠誉评级在中国的子公司惠誉博华去年全年的评级收入约290万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际信评机构已对境内业务进行了“本土化”转型。去年共有582家企业更换评级机构,其中26家企业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的级别高于原级别,其中标普信评最多,在其去年新承接的评级业务中,有9家企业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占其新承接企业的90%。

向数据服务商转型

近年来,不能只做评级业务,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从海外信评行业转型的共同趋势来看,金融数据解决方案成为国际信评巨头们新的收入支柱。2022年是全球评级机构的业务拐点:全球融资规模大幅收缩,金融市场波动,在当年穆迪公司的财报中,将这一年称为“近年来最具挑战的一年”。在债券发行量大幅收缩的另一面,评级机构数据解决方案等科技业务异军突起。

记者梳理标普全球(SPGI)历年财报发现,从2022年开始,公司市场财智业务(Market Intelligence)收入首次超过评级收入,达到38.11亿美元,成为新的营收支柱。2024年,标普实现市场财智业务收入46.45亿美元,实现评级收入43.70亿美元。

目前标普市场财智提供的产品涵盖信用与风险评估、数据洞察和咨询、企业软件和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其核心产品是金融数据库Capital IQ,集成了自身积累超百年的评级数据与指数数据,同时将多项风险管理服务、预警模型等工具集成并入终端。据悉,目前Capital IQ已成为全球市占率第二的金融信息服务终端,仅次于Bloomberg。

记者注意到,目前包括标普在内的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均已推出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为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各类商业公司提供风险计量与评估服务,如穆迪分析、惠誉Fitch Solutions等。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