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新质涌动:当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邂逅“第一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霖 广州报道
当“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邂逅“中国文化产业第一省”,千古风流人物,要看今朝。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于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这场国家级文化盛事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与广东“中国文化产业第一省”相遇,双强会面,注定将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本届文博会,规模再创新高峰,科技再展新亮点,交易再迎新机遇。
这个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风向标”的展会,今年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参展机构达6280家,较上届新增265家,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吸引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海外展商共襄盛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展会首次以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传统展会形态,重点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场景,开启交易盛宴,现场将呈现4000余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举办近200场招商签约及新品发布活动,并推出22项创新交易促进措施。
在又好逛又好买的文博会,触摸文化产业的脉搏,体验科技赋能的魅力。
来文化产业第一展:签大单、看新品、走花路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风向标,文博会早已超越传统展会的范畴,成为集交易、融资、发布于一体的超级平台。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和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活动,更以强大的 “交易力” 推动文化产业与市场深度融合。
“签大单”,当然是来文博会最重要的事。
文博会不仅是文化产品“大展台”,更是文化产业“大集市”,它促使文化和市场深度融合,参展商即刻“配对”,实现交易、拿到订单,觅得真金白银。截至去年,历届文博会累计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服务文化产业企业机构累计超过4.5万个,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累计超过200万种。
同时,文博会为各地文化企业搭建了文化产业项目展示、招商推介、投融资服务、信息交流的载体,在促进文化产业要素资源流动、优化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布局和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历届文博会累计成功链接文化投融资项目超过7万个。
“看新品”也是文博会不容错过的精彩环节。今年的文博会进一步聚焦“首展”“首秀”“首发”,展期全馆将举办超过120场新品发布会。而且,本次文博会吸引了海内外头部品牌企业超过300家,新设人工智能展区,“常青顶流”与“破圈新秀”企业联袂出席,带领AI全应用场景呈现、AI科技演出、AI共创互动等沉浸式体验,为文博会增添科技亮色。“文化科技应用厅”华为鸿蒙智能座舱、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影石AI眼镜、广汽新能源高阶智驾、腾讯视频出海等引领型产品应用场景现场展示必将让你大饱眼福。“特色文化创意厅”创设农文旅体教融合新空间,重点推介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优质民宿产品等创新案例,通过设置东坡文化主题展等方式,让你领略农文旅的休闲魅力。
群英荟萃,科技、金融、文化在此汇聚出一条璀璨之路。本届文博会进一步强化 “交易为王” 的核心理念,以“文化深水港” 对接 “经济新蓝海”,推出22项创新举措,全面升级交易场景、通路和服务,构建“在场在线在播”平台。
在场景方面,将设立新品首发、项目路演、供采对接等多元交易场域,组织近200场招商签约及新品发布活动,首发渠道较上届翻番,将举办“十五运特许商品新品发布会”“广汽传祺新车品鉴会”等50余场交易洽谈会。优化“在线”平台,畅通扫码直购等交易通道,升级交易平台检索分类功能,文博会“粤文购”专区在多个交易平台上线、上架商品超2000款。同时,联合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打造“文博会消费季”,数十家主题直播间将把展馆变为“超级卖场”,推动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在交易通路方面,文博会构建“展前配对—展中直购—展后云洽”的全周期服务链,并联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实现文化资产从展示到变现的无缝衔接。在展前已专门对接62个行业商(协)会开展专业采购商邀约工作,围绕需求精准匹配不同类型的采购需求。
在服务方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演艺IP首发订购会等重大品牌活动,定向组织邀约一批采购机构现场洽谈。在大湾区馆设置推介发布区、交易洽谈区等功能区,做好交易精细化服务。
此外,今年还首次推出AI会展助手“文小博”,通过智能匹配提升供需对接效率,为参展商提供全程无忧的交易体验。
看文化产业第一省:广东凭什么成为文化“顶流”?
岭南大地以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著称,自古以来便是文明交融的前沿阵地,始终涌动着文化的活力。
如今,被称为“文化产业第一省”的广东,正以千年文脉开拓新局。
2023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7806亿元,增速11.7%,连续22年领跑全国,占全省GDP比重5.75%。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核心领域实现营收超1.5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这片文化热土上,广东文化产业以深厚底蕴为根基,依托完备的产业链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游戏产业年营收2604.31亿元,占全国近八成;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4K/8K技术领跑全国;东莞“潮玩之都”年产值500亿元,占据全国85%市场份额。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广东已建成20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9至2023年间文化科技融合投资额增长2倍,研发人员占比达22%,均居全国首位。影视虚拟制作、数字多媒体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细分领域各具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除了热带雨林般林立的产业集群,广东还有旺盛的烟火气。2024年,广东省获评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超100个;全年接待游客8.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粤书吧”“粤文坊”等4800多家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新地标建成开放。江门赤坎华侨古镇等一批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启动运营,一批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线路推出。
在这片临海靠港的文化热土之上,文化企业也在追求“诗与远方”,竞相扬帆出海。
一直以来,广东是全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镇”。据统计,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占全国2/5,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日益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2024年广东游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广东游戏“出海”营收规模达423.6亿元,逆势增长9.9%,其中深圳占55%。
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近年来广东“文化+金融”步伐加快,创新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2023、2024两届累计推出产业项目百余个,达成意向合作及投资签约金额超80亿元,有力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全省文化产业。以深圳文博会为牵引,带动广州文交会、“南国书香节”、广东国际旅博会等一批专业文化会展蓬勃发展,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以文博会为机遇,广东以“文化+科技+金融”为抓手,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形成“展会、产业、政策”闭环,开启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