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A股新能源ESG强制信披差一满分 头部企业多方突围

2025-05-22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雷椰,李德尚玉,曹恩惠,实习生刘宇博

一场由政策合规倒逼、技术革新驱动、社会责任赋能的深度转型正在加速,头部光伏企业正在带领行业通过绿色技术突围,寻求更多市场可能性。

近期,多家A股新能源企业2024年ESG报告出炉。根据《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年进入强制ESG信披名单的共有27家新能源上市企业。目前距离强制信披季还有不到1年的时间,对这些公司而言,按交易所规定披露ESG报告的要求已经十分紧迫。其中,26家完成2024年度独立ESG报告披露,截至发稿前,思源电气未完成ESG信披。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4年光伏行业整体披露情况向好,不少企业已经通过专设ESG委员会提升可持续发展管理效能。未来随着头部企业的牵头引领、行业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光伏企业ESG实践将持续深化。

7家强制ESG信披光伏企业均完成披露

新能源企业ESG表现如何?

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ESG主任方一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Choice金融终端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当前A股需要强制披露ESG报告的新能源上市企业共计27家。其中,光伏上市企业包括TCL中环、东方日升、阳光电源、通威股份、隆基绿能、上海电气、福斯特7家。

截至发稿前,已完成2024年ESG独立报告发布的A股强制ESG信披企业为26家。光伏板块中需强制披露的企业均已完成披露,新能源板块中需强制披露的企业中还有思源电气1家未公开披露独立ESG报告,而仅在年度报告中披露ESG相关信息。

根据公开信息,思源电气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主要披露了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市场表现,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等。思源电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公司ESG相关工作正在开展,今年并非强制披露年,未公开发布独立的ESG报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7家需强制信披的光伏企业全部完成披露,光伏企业整体信披向好。

方一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光伏表现尚佳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首先,行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企业普遍具备较强的信息披露意识和能力。其次,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光伏企业需要应对国际市场严格的ESG要求,倒逼其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最后,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ESG管理水平。

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不同企业在排放计算方式上有差异。根据公开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TCL中环2024年范围一和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下降33%(基于市场计算)。通威股份2024年温室气体范围二总量同比上升(2024年范围二基于位置计算),公司在其2024年ESG报告里说明,2024年范围二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建工厂投产,导致用电量增加。

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在进行温室气体核算时,可依据国际通用的GHG Protocol体系,选择“位置法”或“市场法”来披露碳排放数据,两种方法在技术上都是规范且被接受的。为增强可比性,一些企业会选择将两种结果同时披露,也会采用区间的方式呈现不同算法下的排放范围,以提高披露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从政策层面看,随着《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陆续出台,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根据《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架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部分光伏企业已明确建立ESG相关管理委员会。但各企业对于ESG治理工作层面的命名很不相同,有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等,且治理结构也有不同。有的企业在报告里提到公司的组织架构,但未指出具体的ESG治理架构。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远东绿色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饶淑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仅提及公司治理机构而未具体阐述ESG治理的决策—管理—执行流程,这种披露可能不符合当前日益严格和全面的ESG披露要求。

企业如何从“合规披露”转向“主动优化ESG表现”?饶淑玲认为,管理层要提高对ESG重要性的认识,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运营,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头部光伏企业寻求技术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7家光伏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增速呈现下降趋势。

方一认为,由于业务地域布局、生产经营模式、能源消耗基础等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企业的减排实践进展也不同。对于部分减碳实践较为成熟的企业而言,已通过多种探索寻求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

不少企业不仅关注自身运营排放,还积极推动供应链减排,通过绿色采购要求、技术共享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降低碳排放。对于价值链上游间接排放,阳光电源要求供应商提供碳盘查和物料碳足迹数据,逐步建立公司供应商物料碳数据库,对供应商进行ESG审核和评估。

阳光电源、隆基绿能等头部企业披露了范围三的排放。

隆基绿能可持续发展专家汪子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要降低产品碳足迹,很大程度上依赖上游供应商的协同支持和共同努力。隆基首先通过扎实的全价值链碳排放核算和第三方核查,摸清供应链的排放底数并长期监测和数据校准,同时通过行业减碳倡议和绿色伙伴赋能计划,帮助供应商提升ESG能力。在此基础上,公司根据客户需求、监管要求和行业趋势,在原材料、设计、制造、物流和回收环节探索具体的减碳措施,例如使用颗粒硅,试点以钢边框替代铝边框,加强优化产品利用方式等。他表示,供应链的减碳目标设定应与客户对产品ESG需求要求相协调。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光伏产业分析师江亚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多晶硅生产和组件组装是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排放最严重的阶段。电力是主要的能源输入,排放量因发电结构而异,如果使用清洁能源,生产光伏组件的每MW排放量可能比使用煤炭低70%。光伏制造商一直在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消耗量,虽然这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但另一个好处是减少排放。在制造商为生存而战之际,提高效率仍是关注重点。

头部光伏企业正在寻求技术突围开辟新市场。例如,通威股份聚焦TOPCon、HJT及钙钛矿叠层等前沿光伏技术研发。2024年,通威股份通过绿色技术实施了101项节能降耗项目,实现年节电量超过13083万千瓦时。此外,通过建设“可持续发展一体化管理平台”,通威股份实现能源与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截至2024年底,该平台已管理33个碳足迹项目,6个碳减排项目(含4个节电项目、1个节水项目),1个碳信用项目,347个绿电绿证交易项目。

隆基绿能加速向绿氢赛道延伸,构建“光伏+氢能”双引擎。根据隆基绿能2024ESG报告,2024年,隆基范围一、二、三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均有所下降。背后得益于可再生电力使用量的增加(较2023年增加24%)和节能技改项目的推进。截至报告期末,隆基氢能产能已达到2.5GW。在2024年,隆基发布了绿色能源规划管理系统,实现绿氢项目的秒级配置计算,以通过更合理的配置达到最优的绿氢LCOH。

头部企业用绿色技术开展减排深水区的探索,而中小企业核算能力与头部企业悬殊,其绿色转型远非坦途。方一表示,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针对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三开展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复杂性和挑战性显著高于范围一和范围二。温室气体盘查与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技术与资源限制,许多中小型企业往往缺乏资金和技术能力购买第三方数据或建立核算系统,即使是大型企业,也需投入高成本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光伏行业在承受供需错配压力之下,从业人员规模在缩减。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来自头部一体化龙头企业的人员数量占比较多。例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这些公司年末在职人员数量较2023年都缩减超过1万人,其中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缩减人数则超过2万人。

不过,亦有光伏企业在2024年逆势招人。例如,光伏设备公司北方华创,2024年扩招4344人;“光储一哥”阳光电源,2024年则增加3608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光伏逆变器企业2024年的在职人员数量普遍增加。除了阳光电源外,德业股份去年增加2110人,艾罗能源增加763人,锦浪科技则增加了662人。2024年,逆变器、胶膜、玻璃、边框等光伏辅材以及部分光伏设备公司业绩整体均实现盈利,这就给了企业扩员的底气。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