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的泡泡玛特能否撑起3000亿市值?
5月22日,泡泡玛特(9992.HK)股价一度涨6%报229港元,再创历史新高。该股年内累涨155%,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摩根大通发表报告,首次覆盖泡泡玛特,予“增持”评级,目标价250港元。该行料其海外销售额在2025年按年增加152%,2025至202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2%,占2027年销售额的65%。
不只是摩根大通,4月底到5月,多家机构都给出了“买入”评级。第一上海证券也在最新研报中指出,4月24日线上发布的LABUBU搪胶毛绒三代前方高能系列(定价99元)表现尤为亮眼,一经发售便迅速售罄,目前千岛平台二手溢价已达42.7%~1013.4%(平台价格141.3~1102.3元),充分印证其市场热度。
“发动朋友们一起帮忙抢小程序LABUBU开售,和抢演唱会门票有的一比了。”北京消费者林女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后只有一个幸运朋友抢到了,第二天去到店自提的时候,即便是选在商场快下班的点,门口依旧是长长的队伍。”
在流量和业绩狂飙之下,泡泡玛特似乎回答了此前的一切质疑。根据泡泡玛特最新业务状况公告,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165%~170%,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中国同比增长95%~100%,海外同比增长475%~48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LABUBU狂热继续
摩根大通在报告中直言,LABUBU是崛起中的超级IP。
“LABUBU毛绒成功的核心是我们开创了搪胶这个毛绒品类。”王宁曾解读道,“LABUBU的脸以前如果用毛绒做出来,脸就容易变形了,那我们就希望试着做一些工艺的创新。另外一个大的方向,是LABUBU作为包挂。”
从去年至今,LABUBU有多个出圈时刻,与BLACKPINK女团成员的合照,挂在泰国公主爱马仕皮包上。再到最近,贝克汉姆晒出女儿送LABUBU包挂。这场包挂风潮席卷而来,不少时尚圈的弄潮儿争相效仿,在爱马仕、LV等大牌包上,也挂上LABUBU。
明星效应迅速带动了LABUBU在泰国的销售,海外市场的热度也很快传导到了国内。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比起安静躺在柜子里的手办,可以挂在包上的毛绒玩偶更具“炫耀”属性,因此拥有强大的病毒式传播潜力。
在王宁看来,消费就解决两件事,一是满足感,一是存在感。“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可能存在感的商业价值,对于我们这类企业来讲,大过于满足感。包挂,以及潮玩就是带给大家的一些身份认同。当大家把潮玩秀出来的时候,就会诞生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也启发我们如何开发其他产品。”
体现在财报上,2024年,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高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占到了泡泡玛特总营收的23.3%。而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泡泡玛特的海外市场布局。从“在海外再造一个泡泡玛特”,到“不再说要成为中国的迪士尼,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王宁“语录”也见证着泡泡玛特对全球市场的野心。
泡泡玛特的最新规划是,将北美市场视为新的增长动力,门店数量要翻倍,“估计2025年美国门店数不低于50家。”王宁表示,2025年要把门店开到纽约的时代广场和第五大道。
就在上个月,4月14日,王宁发布《组织架构全面升级,推进集团全球化战略目标》全员信,宣布启动全球组织架构升级,此次升级是自公司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架构调整。通过设立大中华区、美洲区、亚太区、欧洲区四大区域总部,泡泡玛特加快推进自身的全球化进程。
根据泡泡玛特最新业务状况公告,从海外各区域收益来看,2025年Q1亚太市场同比增长345%~350%;美洲同比增长895%~900%;欧洲同比增长600%~605%。
对此,第一上海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整体来看,Q1业绩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2024年Q1的低基数效应,叠加哪吒2系列产品的热销以及LABUBU等头部IP的持续走红。此次架构调整优化了资源调配空间,通过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提高集团管理和协同效率,为全球化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跌宕起伏的股价
LABUBU的火热,带动着股价再创新高。
但回望来时路,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并非一路长虹。泡泡玛特刚上市时备受关注,市值一度破千亿港元,后来经历两年多的低迷,股价一度下跌至不到10港元,到如今股价屡创新高,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泡泡玛特股价大涨之际,早期投资人也选择高位兑现。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蜂巧资本近期出售总计约1191万股泡泡玛特股份,累计套现22.6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1.10亿元。
5月7日,蜂巧资本以“愿泡泡玛特星辰大海,征途如虹!”发文回应,称清仓泡泡玛特是由于蜂巧人民币一期基金即将到期,因此蜂巧资本通过大宗交易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买入的泡泡玛特股份,至此基金将不再持有任何泡泡玛特股票。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表示,“从天使阶段第一次投资到最终出售,陪伴公司整整14年,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坚守至今,万分不舍,心存感激。”
除了蜂巧资本,泡泡玛特背后的另外一家机构黑蚁资本,其管理合伙人何愚也在近日的采访中表示,越是资本市场投资和募资的低谷期,消费投资的机会应该越明显。“最近港股也给这一批新消费公司不错的认可。消费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步一步来。消费投资无论是升级还是下沉,是早期、中晚还是后期,一定会有机会。另外,消费投资的长期壁垒可能是最高的,行业经过长时间发展沉淀出大量的知识、商业模式和人。”
实际上,早在2023年底开始,泡泡玛特就开始悄然出现在不少基金的股票配置名单中。
从“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到广发价值核心A、永赢睿信等大基金,相继进场。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农冰立曾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指出,其适当增持了部分有独立增长逻辑和海外成长空间的新兴消费公司。“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的背景下,用于潮玩这种价格不高的非必要消费反而比例提升了。”
“我们刚上市的时候,更多人不理解,那时候虽然规模不大,但市值很高,很多人都质疑是不是泡泡玛特。但我们用行动证明,这个品类不是短暂的一阵风。”王宁在今年3月的媒体采访中曾对股价起伏回应道,“那时候也有质疑说我们只有一个MOLLY,我们也证明了我们有IP孵化能力,可以孵化出来更多优秀的IP。当然股价是个结果,但是背后还是很多价值在被一一被证明,以及我们的业绩确实给了股价很好的支撑。”
跌宕起伏的股价,是市场的理解与质疑在不断地循环。但这样的质疑今天仍旧存在,当流量和网红效应褪去,泡泡玛特如何维持产品热度?如何持续输出新IP?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一个答案。
亦如此前对盲盒,对IP生命周期,对IP是否需要内容支撑等等质疑,此前的数次采访,业绩会等各种场合下,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都在不断回答市场的质疑。面对反复的质疑,他有自己的反击,但更多是无奈,他谈道,泡泡玛特早已不是一个很新的公司了。
“很多人老觉得我们是一家新的公司,但实际上我们今年都15年了,也挺长时间。LABUBU也一样,很多人也认为LABUBU是怎么横空出世的,但明年是LABUBU十周年,后年是MOLLY二十周年。”王宁说道,“有可能我们这个公司会起起落落,时而大,时而小。但是我相信我们可能是属于活得最久的一家公司,因为IP的生命周期一定是非常非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