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游轮创始人托尔斯泰·哈根:目前正是加大中国投资布局的好时机
飞了十几个小时抵达中国,又接连开了好几个会后,5月21日下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维京游轮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托尔斯泰·哈根的精力旺盛得不像82岁的老人。
这位游轮行业著名的睿智老者,一直以精准的投资时机闻名,其创立的维京游轮尽管船队规模远没有皇家加勒比游轮和嘉年华邮轮大,但如今却是市值全球第三大游轮公司,且与旧时邮轮老大嘉年华的市值差别不大,维京的市值甚至超过了国航、东航、汉莎等一众旅游上市公司。
资本市场追捧哈根独到的经营理念及投资眼光,尤其是其“反周期哲学”。“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追加投资;但如果一切都是鲜花着锦,我们则会选择谨慎观望。”哈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中国)市场在回暖当中,还是可以持续去投资的。”
维京游轮进入中国第十个年头,哈根依旧坚定地看好中国市场,并准备提高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我觉得现在是非常好的增加投资的时机。”哈根透露,维京游轮今年投入了4艘河轮对中国市场进行定制化服务,明年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所增长,并将可能向中国市场推出欧洲海轮计划。
托尔斯泰·哈根。资料图
反周期哲学:加码投资中国
《21世纪》:维京进入中国第十年了。您是否记得10年前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心情?维京这十年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如您的预期?
托尔斯泰·哈根:其实我们最早在中国的运营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我们为美国游客在中国打造(长江游)游轮的体验,业务非常成功。十年之后,我们逐渐积累了名气,有更多中国的消费者开始对我们感兴趣。
2016年我们决定进入中国市场的理由非常简单。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的旅游业也有非常庞大的需求。对我们来说,开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仍然记得当时的心情非常坚定。
在此之后我们也经历了种种的挑战,比如金融危机、疫情,但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数据显示整个旅游市场基本上已经回到了疫情前,整体面上都还是向好的。中国市场仍然需要时间去发展,我们也非常愿意在这个过程当中助力其发展。
每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精力倍增。因为能够感到上海这个城市的活力。这对于(我们在)行业中长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哪怕不是在当下,我们仍然非常看好这个市场的未来,我们会持续投资中国市场。
《21世纪》:您为何看好未来几年中国游轮旅游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否打算进一步在中国市场加大投资?
托尔斯泰·哈根:我们非常坚信中国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相关的调查,到2035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我们都对此坚信不疑。
今年,我们有4艘河轮来对中国市场进行定制化服务,明年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所增长,也包括我们海轮的计划。我相信对于当下的中国游客来说,相比于大巴游,河轮和海轮一定是游欧洲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也是我们希望持续投资中国市场的原因。
当我们在提高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时,也看到有一些游轮公司或者一些航线,他们正在撤出中国。我觉得它们的做法是错误的,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增加投资的时机。这也可以从我们在上海的办公室规模得知一二——我们在这里拥有150余人的员工规模,而且这个数量会在未来继续增长。
我们的目标就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服务好中国市场,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先者。
《21世纪》: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国际消费集聚区和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积极培育邮轮游艇等新消费场景。您认为这些政策将如何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利好?
托尔斯泰·哈根: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我们的行业和维京都会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在关注其他的一些方面的改善。
例如,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携手各方,共同推动中国出入境签证的便利化。与此同时,维京也是一家非常负责任的公司,我们希望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和保护环境。我觉得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城市也在关注“过度旅游”的现象。基于此,我们也在尝试控制相关的产品设计比例,以保护当地的环境。
《21世纪》:在您看来,今年中国游轮旅游市场整体来看呈现出哪些新趋势,新亮点,新需求?
托尔斯泰·哈根:行业内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和产品,是更多地针对老年群体定制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其次从大环境来说,我们认为中国游轮旅游市场整体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另外在入境游方面,我们去年为国际宾客运营的“中国探索之旅”航线收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许多欧美游客非常高兴可以跟随维京探索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比如中国沿海城市。所以,中国的入境游方面有非常大的潜力,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继续挖掘。
最后,我也观察到一些本土海轮产品在宾客反馈方面表现欠佳,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产品没有很好地为中国消费者设计和定制。
《21世纪》:目前国内游轮市场又陷入价格战的问题。在您看来如何避免行业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维京是如何保持短期收益和长期主义战略的平衡?
托尔斯泰·哈根:也许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价格战对于他们是有益的。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我们在中国及欧美市场都尽量避免完全依靠价格作为促销手段,而会倾向于把更多投资放在市场营销及内容传递上。
在中国市场,我们更专注于与中国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不过度依赖(第三方)销售中介。因为当我们过度依赖这些平台,会更容易陷入价格战当中。对于维京来说,我们更希望直接向消费者传递我们的“价值”,而非仅仅是价格。
从今年的实际销售情况来看,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的欧洲河轮产品已经接近满额预订,且预订价格也基本没有大额折扣。我认为我们的(这种策略)是被中国消费者认可的。
主攻银发族,明确不做年轻化
《21世纪》:今天来贵司采访时,被大堂热闹的银发族惊到了,维京在吸引银发族方面有怎样的独特之处?
托尔斯泰·哈根:维京长久以来都非常专注于银发群体,我们对他们非常了解。我认为,一直以来银发族都被市场低估了——其实有相当多的老年人拥有充足的预算和时间。
现在中国市场很多品牌强调要年轻化,我们其实是唯一一个品牌,非常明确地不要做年轻化,而是尊重这些银发的智者群体,尊重他们的需求,但并非迎合。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对于银发族群体来说,时间是最珍贵的。我们希望为银发族,尤其是其中的“智者”提供“不虚此行”的体验,包括我们从去年开始在上海启动的银发康养游学项目,以及在目的地游览中提供独特的优享服务等。这些都区别于传统的一些旅行当中针对于年轻人的跳伞、攀岩等项目。
《21世纪》:“银发经济”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那维京的主要的客群也是银发族,您认为维京作为一个国际游轮品牌,在中国的银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托尔斯泰·哈根:首先我们非常希望可以成为中国银发族在选择前往欧洲旅行时的首选,我们也在产品定制方面付出了非常大的精力。我也坚信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方向。
我们在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助力重新定义中国银发族的画像。以往的画像中,中国的老年人可能是较为传统的形象;通过维京的高端产品,我们也将中国老年人充满活力的新面貌加入到整体画像中。在旅行中他们展现出“退休不褪色”的一面,而我们富有人文深度的体验可以让这一人群的下半生更为丰富多彩。
《21世纪》:从游轮产品的角度,您认为什么关键词可以更契合目前高知银发族的需求?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要真正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在产品设计上有哪些困难需要去克服?
托尔斯泰·哈根:从哲学的角度,我认为是“时间”。如我前面所分享的,我认为对于银发族来说,时间是唯一真正稀缺的资源,需要明智地去度过你的时间——还有什么比花时间去探访你的梦想之地更为明智的呢?
我们在做消费者调研时发现,许多银发族对于欧洲仍有很大的向往,这些向往来自于年轻时阅读的书籍或画册,而维京现在扮演的角色就是帮他们“圆梦”。
另外是自在和心价比,不只是“性价比”,维京希望提供给高知退休人群的是“心价比”,他们需要的更多是情绪价值。同时,在宾客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他们最认可维京之处在于维京给予他们“家”的感觉。我们所有河轮和海轮都是相同设计的“姐妹船”,所以当宾客参加不同的旅程,都会有回家一样的亲切感。
《21世纪》:在豪华游轮领域,维京一直都是领先的,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尾随者”。例如MSC旗下品牌Explora Journeys意铂奢华邮轮前几天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它会是维京在中国市场的重要竞争对手吗?
托尔斯泰·哈根:Explora拥有财力非常雄厚的背景以及优秀的船舶。据我们的观察,在进军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他们也许在某些方面也正在借鉴维京游轮的运营模式。
不同之处在于,相比我们的小型河轮(180人的载客量),他们的大型游轮需要更多的船员。所以我们还想观望的是,他们是否可以找到这样规模的中文服务船员(来提供中国市场的定制化服务)。总体来说,我们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确实付出很大的努力,但至少他们可以吸引到大众对游轮行业的关注,也是好事。
至于竞争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巴士游”这种旅行方式而不是其他品牌。
《21世纪》:您提到有面向中国市场的欧洲海轮计划,可以透露多一些细节吗?
托尔斯泰·哈根:是,我们通过研究调查了解到有许多中国游客很期待坐邮轮游览欧洲沿海城市,所以我们正在计划为他们开发两条欧洲海轮航线——北欧航线和地中海航线,目的地正在考虑包括罗马、希腊等更知名的城市,启动时间也还没明确,希望是明年吧。当然,这个计划我们还在探讨当中,但肯定是会有中国宾客的定制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