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平台治理责任,斩断网络“开盒”黑手
文/张传文
中国互联网苦“人肉搜索”久矣,在大数据时代下又演变成了“开盒”黑灰产业。5月19日,无辜路人驾车意外拖行猫咪被诬虐猫,数小时内大量个人信息和不实抹黑谣言在网络传播。甚至参与“开盒”新闻曝光的媒体记者、接受央媒采访的司法系统人士也被报复性“开盒”。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维度打出一套组合拳,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进一步强化整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开盒”乱象。
系统治理“开盒”,首先需要平台抛弃以往流量为王的思路,坚决摒弃有毒流量。这背后,平台的属性定位模糊是重要原因。平台只将自己定性为社交和信息发布,出现大的热点事件,不去核实信息真伪,坐视甚至加剧事件的撕裂、对立或反转,成为平台玩家们的一种不谋而合。人们已经从中看到平台流量经济“利维坦”的一面,5月27日晚,抖音公布《抖音社区热点信息和账号治理规则(试行)》,将存在传播偏激对立情绪、侵犯当事人权利、可能诱发“网暴”“开盒”等事件信息纳入“争议”热点研判处置,并在流量激增期对存在不当行为或争议的事件当事人启动适度降热和“冷静”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暂停关注、限制流量或限制投稿/直播等。
压实平台监管责任,还应从源头阻断传播渠道。“开盒”具有跨境跨平台作案的特性,其多发生在境外社交平台和群组是事实,但个人信息和数据由国内平台企业收集,泄露后成为黑灰产链条的源头,暴露了平台作为监管主体责任的缺失,只有堵住国内的漏洞才能有效控制中转扩散渠道。平台企业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透明化应进一步加强。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曾多次对头部平台App进行实测,多家企业未发布专门个人信息保护社会报告,且披露的颗粒度都是“蜻蜓点水”,个人信息在平台中“怎么存、怎么用、怎么管”,应该被进一步披露在阳光下。
中央网信办还将指导网站平台进一步升级完善防护措施,加大“开盒”风险提示力度,设置涉“开盒”举报快速入口,及时核实网民投诉举报,最大限度帮助网民防范和处置“开盒”问题风险。“开盒”相关的黑灰产业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特征,只有真正形成协同治理机制,搭建起信息快速传递处置通道,形成企业、监管及用户的合力,才能有效应对背后丛生的乱象及利益勾连。
此外,“盒武器”屡禁不止,平台治理“对ID不对人”的态度也难辞其咎,仅采取限流、封禁ID等手段,缺乏对实际使用者的惩戒机制。针对“开盒”行为取证难、定罪难,平台切实配合相关部门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利用自身技术能力,让泄露、盗取、贩卖个人信息,以及利用个人信息开展违法犯罪活动无处遁形。
监管部门的组合拳既是对公民权利的庄严承诺,更是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夯实路基,在数据成为核心资产的当下,更应水到渠成不断完善与之匹配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