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国家级经开区新方案出“实招”: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加速培育未来产业

2025-05-28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近日,商务部印发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称《工作方案》)。5月2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

经开区在国内一直是代表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促进产业合作的发动机。1984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沿海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国家级经开区在40余年间数量增长至232个。

《工作方案》共提出了四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把国家级经开区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力争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的示范。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上述吹风会上表示,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以及天津经开区和烟台黄渤海新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解读《工作方案》对经开区发展要素保障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政策利好和地方行动。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工作方案》推出了多项“实招”,比如支持各地为国家级经开区单列年度土地指标,允许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产业项目,支持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等。同时,鼓励各地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要素整合,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比如,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整合研发、创意、设计、无污染生产等产业功能及相关配套服务。

在土地要素方面,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介绍,目前部分国家级经开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一些国家级经开区,土地开发已经接近饱和,园区建设和企业的投资扩产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工作方案》立足实际情况,通过单列用地指标、支持立体开发、加大混合用地和新兴产业用地供给等多种形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等合理用地需求。此外,还要求国家级经开区工业用地原则上应该供给“标准地”,也就是已经完成了环评、能评等评估,带着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标准出让建设用地,助力企业拿地后迅速开工,加快项目落地。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郝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标准地出让免了企业的后顾之忧,缩短了企业前期办理各种手续的时间,保障企业早开工早投产,在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抢占先机。

郝庆表示,政策适度放松管控,给国家级经开区更多地类转换的空间,应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变化。用地饱和的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园区存在大量的闲置和低效用地,如何盘活土地很关键。文件提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允许国家级经开区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除外)、物流仓储用地(三类物流仓储用地除外)和研发设计用地合理转换,适度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这一条很有含金量,如果还能解决融资的问题,对于解决盘活土地的问题会很有效果。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土地开发接近饱和的国家级经开区来说。《工作方案》重点提到了土地要素保障,也谈到了一些制度创新,可以在制度创新上做进一步的探索,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方案》还提到,允许各地区统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建设、产业项目建设。朱冰表示,这是不少国家级经开区反映的含金量很高的一项政策,需要各地政府积极落实。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产业集聚区,对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供应链布局意义重大。

《工作方案》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产业聚集度高、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多,将支持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商业转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制造业发展提质升级、“数实融合”,就是数字和实体经济融合的相关举措,包括支持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发展服务型制造,孵化未来产业,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智能工厂、算力基础设施等。此外,《工作方案》还提出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转移承接等务实举措。

朱冰表示,目前国家级经开区拥有超过700家国家级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8.3%。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联动,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将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加强未来产业的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天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4年,天津经开区GDP总值2581.0亿元,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442.5亿元,产值占全市和滨海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1/4和1/2。另外,天津经开区本身就是开放的产物,截至2024年底,天津经开区累计引进97个国家和地区外资项目6531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704.12亿美元。

上述负责人表示,天津经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方案》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天津经开区将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加快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转型;石化产业聚焦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领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力车规级芯片,在设计、封测、材料等环节拓展;医药健康产业重点打造北方最大核酸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科技服务、港航服务、商贸服务、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等重点领域。强化创新协同,主动融入首都科技服务圈,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体系。

作为天津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天津经开区聚焦“优势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两大主线,围绕“未来智能、生命科学、前沿材料”等产业方向,加速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烟台黄渤海新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5年烟台将着力构建形成以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和半导体、储能两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5+2”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以新型储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加速力华综合储能基地、空天海装备智造城起步区等新板块培育,抢占未来发展新赛道。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