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装潮后电力央企聚焦存量,适应新能源入市转型之路
今年,在光伏“430”“531”新政策两个抢装节点的刺激下,光伏装机创下历史记录。4月新增装机45.22GW,同比增长214.7%;5月新增装机92.92GW,环比增长105.48%,同比暴涨388.03%。截至5月底,风电光伏总装机增至16.5亿千瓦,在国内发电总装机中接近半壁江山,风光成为主力能源正逐渐成为现实。
面对这一市场变局,作为电力装机的绝对主力,电力央企的态度和规划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6月以来,各电力央企召开月度会议,均强调了电量电价、成本收入利润、经营增效、亏损治理、风险防控等内容,几乎对进一步加快新能源装机未作提及。这表明,在“十五五”目标暂未出炉的这段“空窗期”,电力央企的新能源业务正式进入存量时代。
存量时代下,电力央企不仅要紧盯新能源项目的成本、营收和利润,还要谋求转型,以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时代。
抢装潮后,电力央企共守成本、营收、利润关键点
华能集团在5月份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强调,持续优化转型发展策略,着眼公司战略长远,继续攻坚重点大基地项目,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开辟新赛道,抓紧“十五五”规划编制。同时,全力巩固和扩大经营成果,把“量价统筹”作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深挖潜力,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大唐集团在6月份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上提出,要紧抓迎峰度夏有利时机,营销、生产、燃料协同联动,优化发电策略,加强外部沟通协调,全力增发增收增利。同时,要全力压降单位成本,科学把控燃料库存节奏,积极应对电力市场变化,紧抓新能源经营管理,全面做好“存量增效、成本领先”。
国家电投集团在6月份生产经营分析会上强调,深挖经营增效潜力,落实“一分钱”提质增效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主动资产管理、亏损企业治理与智慧场站建设。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快核电、海上风电、新能源大基地等重点项目推进,确保达成阶段性任务目标。
三峡集团在6月份工作例会上要求,统筹抓好经营发展和风险防控工作,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深化提质增效,有效防控重大风险。同时,统筹抓好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链建设。
有市场人士向投资快报记者表示,电力央企的关注点均集中在成本、营收、利润等关键词上。经历抢装潮后,各大电力央企将目光锁定在存量项目的营收、利润方面,强调适应电力市场化,有效把控发电量、电价,甚至将稳定存量项目的营收、利润上升到了防控风险的高度。
电力央企适应新能源入市的转型之路
在提前完成“十四五”新能源装机目标后,电力央企对上马新能源项目和新增装机目标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存量挖潜变得更为重要。不过,电力央企并非会停掉新能源装机,而是会继续推动重点大基地项目。
更重要的是,电力央企需要适应新能源全面入市后,新能源逐步成长为主力能源的过程中,积极转型,培育新业态、新业务。2023年9月,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勇健提出了综合智慧能源运营商的概念,这是电力央企转型的一个方向。
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是新能源就地消纳、就近使用的重要形式,主要聚合多种形态的能源要素,以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对内平衡、对外与电网友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聚合体。此外,“五大六小”作为领军新能源业主,还需要学会到电力现货市场的大潮中去“游泳”,积累并拥有新能源现货交易的知识、经验与能力。
投资快报记者了解到,6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在京发布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发电大模型。国家能源集团电力产业部运行分析处经理王安介绍,“擎源”发电行业大模型在电力交易领域,可以担任“智慧交易参谋”,精准预测气象变化,敏锐预警水情风险,全面分析市场形势,为现货交易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风速等气象数据的预测准确度大幅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提升2.8%。
事实上,电力央企转型已进入深水区,放缓新能源开发节奏实为战略抉择。从“十四五”攻城略地到“十五五”质量攻坚,传统电力企业正经历从能源供应商到智慧能源服务商的范式转移。国家电网率先布局虚拟电厂交易系统,南方电网构建新型电力现货市场,都映射出行业对技术迭代与市场规则重构的迫切需求。储能、氢能等新技术赛道的火热,凸显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紧迫性。电力央企唯有在分布式能源聚合、协同控制技术等领域抢占先发优势,才能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革命中掌握主动权。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商业模式重塑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定力,更需要在规则重塑中抢占先机的突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