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专访|BCG董事总经理:金砖合作推动全球南方贸易增长

2025-07-01 21:15: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青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天津、北京报道

据新华社消息,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将于7月6日至7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支持巴西担任今年金砖轮值主席国,共同推动“大金砖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近日,在天津参加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期间,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阿帕娜•巴拉德瓦基(Aparna Bharadwaj)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她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重塑,中国将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巩固其在全球贸易版图中的地位。

巴拉德瓦基说,根据BCG的研究,未来几年,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预计每年增长约6%,是全球贸易增速(约2.9%)的两倍。同时,南南贸易,即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也将以超过5.6%的年增速增长。这意味着全球贸易路线已经偏离过去的轨道,并且这一趋势未来几年仍将继续。

巴拉德瓦基对“大金砖合作”的前景感到乐观。“首先,金砖国家中两个最大的国家,即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合作显著加强,这种互动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金砖未来的信心。其次,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在东盟和非洲,表现出加入金砖国家的强烈兴趣。这表明具有影响力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认为金砖国家是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台。这一趋势让我对金砖国家的未来更加乐观。”

金砖合作机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2024年初,金砖国家实现历史性扩员,开启了“大金砖合作”的新时代,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给中国企业出海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过去四五年中,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想要成为跨国公司。一些中国科技巨头早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海外扩展,但现在我们看到快消品、耐用品和其他消费品领域的中国企业也在追求国际化发展。”巴拉德瓦基表示,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深耕全球南方市场意义重大,它们高性价比的产品在这些市场有很大发展空间。

不过,巴拉德瓦基也表示,在全球营商环境持续动荡之际,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之路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对此,她强调,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增强韧性,通过建立“缓冲区”应对黑天鹅事件,还要建立“地缘政治肌肉”。许多企业对地缘政治缺乏敏感性,无法判断其对业务的具体影响。所谓“地缘政治肌肉”,指的是加强风险感知和应对能力,以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我建议企业高管要开始做出一些战略性决策,不要再等待局势‘恢复正常’,因为这不是一场可以‘等过去’的风暴。如果企业继续停滞不前,将会错失创新窗口期,甚至会影响未来数年的发展。这种‘长期观望’本身就是一种重大风险。”她说。

中国正在加强与全球南方的贸易关系

《21世纪》:在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你怎么看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增长的经济联系?

巴拉德瓦基:全球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长期变化,尤其是过去八到十年间。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正在快速增长。在BCG,我们构建了一个全球贸易模型,以预测未来10年的走势。我们得出了几个关键的结论:首先,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预计每年增长约6%,是全球贸易增速(约2.9%)的两倍。其次,南南贸易,即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也将以超过5.6%的年增速增长,形成了新的贸易通道。

我们观察到全球南方(以77国集团为代表,约133个成员)的一些重要趋势。在这133个成员中,63个成员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占近一半。在中国之后,欧盟排第二;而美国仅是15-17个成员的最大贸易伙伴。可见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贸易关系中的重要性。此外,金砖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人口和GDP中占据重要位置。金砖还将成为全球石油生产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该集团的经济影响力。这使得金砖国家成为全球南方的强大声音。

总而言之,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推动南南贸易的增加,展现出非常积极的发展前景。

《21世纪》:在你看来,这种联系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有何影响?

巴拉德瓦基:在过去四五年中,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想要成为跨国公司。一些中国科技巨头早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海外扩展,但现在我们看到快消品、耐用品和其他消费品领域的中国企业也在追求国际化发展。我在全球南方市场工作较多,明显感受到中国跨国企业的影响力不断增长。这一趋势令人鼓舞,因为这为当地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和更丰富的消费品类。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全球南方,我相信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并带来积极的成果。

《21世纪》:金砖国家影响力的扩展将如何重塑商业合作框架?这对货币替代方案可能有什么影响?

巴拉德瓦基:近几年,有几个关键的因素让我对金砖国家的前景感到非常乐观。首先,印度和中国是金砖国家中两个最大的国家,两国之间的合作显著加强,这种互动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金砖未来的信心。其次,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在东盟和非洲,表现出加入金砖国家的强烈兴趣。这表明具有影响力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认为金砖国家是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台。这一趋势让我对金砖国家的未来更加乐观。

至于货币合作,目前还为时尚早。金砖国家的货币稳定性差异较大,比如南非兰特波动性高,印度卢比也有一定波动,因此短期内建立统一金砖货币还不现实。但我们确实看到,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正在增长。同样,数字货币尚处于初期。稳定币正在兴起,但尚未出现由金砖国家货币支持的稳定币。

中国的AI崛起引人注目

《21世纪》:随着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哪些新兴产业或技术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

巴拉德瓦基:中国企业在降低创新成本和缩短创新时间方面表现出色,这使得中国在AI创新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在我们发表的文章《人工智能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我们确定了全球两个AI超级玩家——美国和中国,以及几个中等玩家,如欧洲和阿联酋。美国凭借超过200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全球顶尖的AI人才流入以及超过45吉瓦的计算能力,在AI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中国正在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拥有约20吉瓦的计算能力,并且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毕业生数量上位居前列。此外,中国的AI研究成果也成果颇丰,无论是在出版物方面,还是在知识产权方面,都在迅速追赶美国,在AI论文的引用量方面已成为领跑者。此外,在过去四五年间,中国私营部门对AI投资了600亿美元,另有1100亿美元来自风险投资,包括政府支持的风险资本,这使得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通过现有的半导体和技术推动了创新,比如DeepSeek。

此外,中国一直在绿色技术保持领先,与欧洲和美国并列为全球领导者。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一直处于第一梯队,中国政府对绿色技术的持续投资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优势。

《21世纪》:你如何看待中美在AI生态系统方面的异同?

巴拉德瓦基:中美的AI生态系统确实存在许多差异。首先是资金来源不同。美国的AI研发主要由大型科技公司等私营企业驱动,它们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并利用先发优势推动创新;而中国则是公私并重,除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有大量公共部门的支持,包括政府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其次是高校的作用。在中国,清华大学在AI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在美国,大型企业和投资基金在AI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三,中国在预算有限、投资较少、半导体技术受限的条件下,探索出了一种“够用就好”的创新模式,迅速地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推出了效果良好的AI解决方案。总的来说,两种模式路径不同,各有侧重,也各有优势。

“过度观望”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风险

《21世纪》:中国企业应当如何把握当前的机遇?

巴拉德瓦基:首先,积极地走出去,特别是深耕全球南方市场,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中国产品在这些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持续推动低成本创新,让产品更易被支付能力有限的市场接受,这对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尤为关键。同时,增强企业韧性。当前不确定性加剧,波动性持续上升,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消失。企业应在库存、交付周期和团队安排上建立合理的“缓冲区”,以应对各种黑天鹅事件。

最后,建立“地缘政治肌肉”。许多企业对地缘政治缺乏敏感性,无法判断其对业务的具体影响。所谓“地缘政治肌肉”,首先是要有一个“雷达”,以及早感知全球政策变化并做出预判;其次,要有一个“地缘政治指挥中心”,由专门的团队研究这些变化对利润、业务和风险的影响,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21世纪》:你认为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风险是什么?

巴拉德瓦基: 目前最主要的地缘政治风险之一是地区冲突的增多。全球范围内此类冲突频发,不同冲突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除了地区冲突,贸易摩擦也是当前一个重大风险。与去年不同的是,现在企业不再只是担忧“是否征收关税”,而是面临“关税不断变化”的困扰。这种变化带来极大不确定性。现在大多数企业更希望税率政策能尽快稳定,以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

此外,“过度观望”正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风险。许多企业在今年初囤积库存并推迟决策,但长时间的无所作为反而可能成为更大的风险。我建议企业高管要开始做出一些战略性决策,不要再等待局势“恢复正常”——因为这不是一场可以“等过去”的风暴。如果企业继续停滞不前,将会错失创新窗口期,甚至会影响未来数年的发展。这种“长期观望”本身就是一种重大风险。

《21世纪》:面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战略来增强“地缘政治肌肉”并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巴拉德瓦基:首先,优先考虑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在供应链方面。这包括多样化生产地点、产品线,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缓冲产能和备用地点。关键是这些备用地点应互不相关,以避免风险。例如,在中国已有工厂的情况下,在东南亚或拉美设立工厂会显著提高安全性。

在过去20到30年间,供应链变得高度集中,然而,如今,供应链的可靠性正在下降,这不仅是因为贸易冲突,还因为全球关键通道的拥堵。例如,霍尔木兹海峡承载着约20%的全球石油供应和20%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全球六大航运咽喉(chokepoints)承载了80%的供应链运输,这些地点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供应链延迟15天甚至更长时间。

其次,建议进行库存近岸化。例如,针对美国的“最低限度”法规,一些客户在美国仓库中存储更多批量库存,然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分发,通过在多个地点保持库存来降低风险。

第三,重新审视产品组合,调整定价决策。许多企业长期维持过于复杂的组合,拥有众多SKU,其中一些仅微利或无利可图。一些领军企业已经开始精简产品组合,剥离不具竞争力或盈利前景的部分。这在过去较难推动,但如今面对现实压力,企业应该尽快调整。

此外,定价策略也值得重新考量。虽然许多企业意识到供应链成本和关税上升,但很少深入评估其对利润表的实际影响。若能建立从关税、采购结构到利润的分析模型,企业便能更精准地制定价格策略:有的产品可以适度涨价,有的则可选择暂时吸收成本以换取市场份额,这些都应根据实际数据做出判断。否则,当供应商因关税要求涨价时,企业若缺乏清晰依据,便难以做出合理应对。因此,提升分析能力、进行情境模拟,将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增强韧性的关键手段。这其中很多分析工作其实可以借助AI来完成。采购流程往往涉及成千上万的SKU,且由于理解上的差异,采购流程往往不够优化。通过AI进行综合成本分析,可以显著提升这一流程,提供全面的成本视角。

(实习生范书晴对本文亦有贡献)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