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21评论丨治理无序竞争,要设标准更要投入创新

2025-07-3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延平(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工信部近日再次召开重磅座谈会,提出巩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综合治理成效,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和过往不同的是,这次不只是企业约谈、提出要求,而是开始制定比较有力的实际措施来解决问题。

最突出的是强化标准引领,尤其是联合多部门加快多项强制性安全标准的制定和落地执行。工信部此前表示,今年将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其中强制性标准100项以上。强制性标准尤其涉及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比如辅助驾驶、电池、电耗方面的技术与安全标准形成闭环,形成重塑产业竞争规则局面。在已经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当中,《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乘用车新增车型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2026年将陆续实施三项智能网联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后者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对电池的安全与回收利用等做出了明确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等也正在意见征集。光伏行业的标准升级同样采取“标准+监测+退出”的组合拳,《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产能动态监测系统、对未达标企业实施“等量置换”等,精准施策初见成效。一系列破解“内卷”问题的措施,将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正式开启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的转型升级征程,走向高质量发展。

除了强化标准引领以外,还需要采取多个角度的措施。一是针对安全问题突出的制造领域的产品,生产与上市许可需要收紧管理;二是建立车辆故障问题、道路交通事故的数据统计与披露机制,以数据的公开透明促进市场优胜劣汰;三是建立专业系统规范的第三方多头检测机制,推进支撑安全品质与规范治理的相关决策,和面向消费者的信息公开。目前不仅是光伏,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同样存在落后产能亟待出清的问题。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牺牲安全性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辅助驾驶方面,一些没有解决好基础问题的车型仓促上市,真正扎扎实实做技术做产品的企业反倒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产能出清、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角度以外,需要有更立体的视角,短、中、长期结合的观察。对于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向上看,另一方面需要向下看;既需要看现在,也需要看未来。

向下看,破解“内卷式”竞争,是筑底,为产业市场筑底,为消费信心筑底。这个底就是竞争底线、质量底线、安全底线、中国制造的品牌底线。向下看,也能看到“内卷”可能将产业经济带入向下坠落的内螺旋。企业和产业都需要走出无序竞争格局,走向成熟的、有规则的、可持续的市场竞争与发展秩序,不让劣币驱逐良币。治理也需要走向基于规则的现代治理。

向上看,产业发展需要强筋壮骨,需要向利润要研发投入,向创新要竞争力,向为消费者负责要品牌力,向生产率提升要发展效益。企业终究需要做大做强,做出国内外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好产品,并且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产业和企业公民形象。以汽车领域为例,做安全的智能驾驶,做安全性高的车,关乎中国汽车能否持续走出去,赢得国际市场信任,把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需要改变全球包括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不是价低质次,而是创新科技、品质优良、性价比高、为用户创造价值、遵守市场规则。生态关系不是价格战“你死我活”,而是共生多赢。

如果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观察,我们会发现马车的问题需要靠汽车来解决,汽车的问题需要靠科技来解决,科技的问题要靠发展强人工智能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既是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完全的结果,比如价格战和账期等问题,也是部分领域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开始进入“传统产业”式的利润递减曲线的表现。如果不向新而生,企业就可能会被困在既有象限里互相倾轧。走出“内卷”,既需要着眼于目前的产业经济,解决无序竞争问题,守住底线,更需要发展创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未来产业,走进新的发展曲线,开拓新的产业科技象限。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