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药王”半场易主,国产创新药首入TOP5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上半年全球药品销售榜单出炉,在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此类别药品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与减重适应证)类药品激战之下,今年的“药王”之争依然充满悬念。
2025年8月11日,Insight数据库根据已披露的MNC(跨国药企)财报,正式发布了《2025上半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50榜单》。数据显示,GLP-1类药物主导市场,前三名均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另有44款药物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10款超过50亿美元。
在TOP50药品中,除了高门槛药物激增之外,还呈现出化学药和单克隆抗体为主力的态势。
其中,药物类型分布层面,化学药和单克隆抗体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七成;新型疗法崭露头角,包括3款双抗、3款预防性疫苗、1款抗体偶联药物(ADC)及2款抗体类融合蛋白。
新兴势力上,双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型生物药占比突破15%,其中ADC药物Enhertu(阿斯利康)以39亿美元首度入围。特殊品类层面,3款mRNA疫苗(辉瑞/BioNTech新冠迭代疫苗、默沙东HPV疫苗、GSK带状疱疹疫苗)合计贡献94亿美元。
华南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驱动行业增长,GLP-1类药物贡献显著,占据全球生物药市场近三成份额。其中,替尔泊肽的爆发式增长可能重塑全年排名,而ADC、双抗等新疗法将持续吸引投资,推动行业向高价值领域转型。全球制药巨头竞争加剧,诺和诺德、礼来等聚焦代谢类药物的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优势。
GLP-1激战重塑“药王”
今年上半年,全球药品头部座次发生变化。前三强格局中,GLP-1类药品的激战继续重塑“药王”之争。
诺和诺德GLP-1家族的司美格鲁肽(Ozempic、Rybelsus、Wegovy合计)以166.32亿美元销售额首次登顶。2024年药王Keytruda(K药)151.61亿美元退居第二,增速放缓至6.6%。
在竞争激烈的榜单头部中,GLP-1类药物继续领跑全球市场。司美格鲁肽(诺和诺德)凭借降糖注射版(Ozempic)、口服版(Rybelsus)和减重版(Wegovy)三大版本,终结K药多年霸主地位。
替尔泊肽(礼来公司开发的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药物)则以147.34亿美元位列第三,同比增长121.3%,增速居全球之首。其第二季度单季销售额达85.80亿美元,反超司美格鲁肽的80.34亿美元,若维持势头,有望问鼎全年“药王”。
GLP-1“双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在技术路线上有所区别。
根据公开信息,司美格鲁肽多维布局,其剂型矩阵包括注射剂(市占率61%)以及口服片(29%)和自动注射笔(10%);适应证拓展层面,完成了NASH三期临床,阿尔茨海默症试验进入IIb阶段;产能扩充层面,丹麦超级工厂投产,年产能提升至60亿剂。
替尔泊肽的策略则在于双靶点优势,GIP/GLP-1双重激动剂带来了更优的减重效果(临床试验显示较司美格鲁肽多减重8.7%);此外,礼来还进行了支付创新,与美国CVS合作推出"按疗效付费"保险方案。
在今年6月的ADA科学年会上,两大巨头均披露了GLP-1类产品的最新进展。诺和诺德公布了针对不伴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的STEP U临床试验结果,受试者的平均体重降幅超过20%。在STEP UP试验中,司美格鲁肽7.2mg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与诺和诺德此前开展的司美格鲁肽临床试验结果一致。
而礼来公布的ACHIEVE-1积极研究结果表明,其在研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Orforglipron可显著降低A1C(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安全性与注射型GLP-1RA药物一致,且未观察到肝脏安全性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际巨头在GLP-1赛道持续领跑,但国产创新药也一直在差异化布局,抢占先机。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指出,目前确实有许多企业在布局减肥药赛道,但减肥药在防止体重反弹、减少肌肉流失等方面仍有诸多差异化迭代的空间。企业应从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出发,例如,口服小分子药物成本低、使用便捷,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已处于世界前沿。
细分赛道的中国力量
在细分赛道,竞争同样激烈,CDK4/6抑制剂(乳腺癌治疗药物)面临“三国杀”再洗牌。
其中,礼来公司的阿贝西利上半年以26.48亿美元销售额领跑;诺华的瑞波西利增速达58.7%,成为黑马;辉瑞的哌柏西利则跌至20.26亿美元,首次垫底。作为全球首款上市的CDK4/6抑制剂,辉瑞的哌柏西利曾凭借长达两年的先机,在诺华瑞波西利和礼来阿贝西利上市前快速抢占市场。直至2021年,后两者的合计销售额仍只有哌柏西利的42%。
然而,市场态势迅速扭转。阿贝西利凭借显著的疗效优势及早期乳腺癌适应证的上的突破,销售额强劲增长,并于2024年首次超越哌柏西利。
今年上半年,竞争态势进一步发生变化。瑞波西利以58.7%的增速狂飙,杀出重围,收入21.33亿美元,成为最亮眼的黑马。阿贝西利继续稳步上扬,同比增长超10%,斩获26.48亿美元,领跑CDK赛道。昔日霸主哌柏西利却跌至20.26亿美元,在三强中居末。
而在BTK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赛道,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6款药品获批上市,分别是伊布替尼(强生/艾伯维)、阿可替尼(阿斯利康)、泽布替尼(百济神州)、替拉鲁替尼(吉利德/小野制药)、奥布替尼(诺诚健华)和匹妥布替尼(礼来)。
2024年,全球BTK抑制剂市场规模达到约125亿美元,其中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三款产品占据了97%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单品来看,伊布替尼作为第一代BTK抑制剂,凭先发优势一路狂奔,2021年销售额飙至97.77亿美元,几乎叩开“百亿美元俱乐部”大门。但脱靶效应、耐药突变以及竞品的围猎,让它从2022年开始掉头向下。2025年上半年,其销售额已跌破30亿美元,同比下滑9%。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创新药(泽布替尼)首次挤进全球TOP50。榜单信息显示,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以17.42亿美元的销售成绩位列第46位,成为首个闯入该榜单的国产创新药。
百济神州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凭借差异化和同类最佳的临床特征,以及净定价带来的适度利好,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26.44亿美元,同比大增103.40%。2025年第一季度,该药首次跃居全球BTK抑制剂市场的整体份额首位,上半年突破市场预期,全球大卖17.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7%。
前述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BTK抑制剂格局正被中国力量撬动,泽布替尼首次跻身全球药品TOP50,不仅是一次单品突破,更是中国创新药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一次“升维”。当盈利模型被验证、估值体系被重塑,中国创新药有望从“主题投资”正式迈入“业绩投资”的新阶段。泽布替尼的成功,验证了“中美双报+头对头优效+全球商业化”这一出海路径的可行性。
综合整体榜单来看,GLP-1赛道高景气持续,2025全年有望包揽前三中的两席,重塑“千亿减重市场”格局。与此同时,双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分子加速商业化,TOP50中已占近20%席位,预示下一轮重磅炸弹将更多来自“modality(模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