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财经二十四节气
今日立秋(2025年8月7日),古有“贴秋膘”之俗,而今人们更讲究科学进补与体重管理。明日将迎来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全民运动已成健康消费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推进下,涵盖健身运动、营养管理、医学干预等领域的“减重经济”持续升温。
我国减重市场潜力如何?“减重经济”催生了哪些消费新场景?体重管理赛道里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本期《财经二十四节气》带你看。
01 中国超重肥胖成年人超五成
“减重经济”迎千亿级风口
肥胖,正成为困扰国人健康的一大问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这意味着,中国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青少年肥胖问题同样不容乐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健康,更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世界肥胖联盟预测,如不采取行动,超重和肥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到2035年将达到每年4.32万亿美元。在我国,肥胖相关疾病导致的医疗支出同样不容小觑,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超重与肥胖问题,自2024年6月起,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今年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热门关键词。随着政策支持加码和公众意识提升,“减重经济”正撬动消费大市场。FDL数食主张发布的《2025年体重管理食品趋势报告》显示,我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今年有望达到3260亿元。
02 体重管理赛道火热
带火多元消费场景
围绕“管住嘴、迈开腿、躺着瘦”等需求,“减重经济”正催生出一系列消费业态。
轻食代餐正加速融入大众日常,低糖、低脂、低热量成其主打卖点。嘉世咨询《2025中国外卖市场现状报告》显示,健康轻食类订单占比从2020年的12%上升至2025年的25%,消费者需求增长显著。据EBC健康轻食大会预测,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9.3%。
越来越多消费者走进健身房,美团平台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线上健身App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热度也持续攀升,Keep与人民健康发布的《2024国民健身趋势趣读》数据显示,近10%的跑者选择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
减重药物市场同样火热。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减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元,至2030年预计达到149亿元。被誉为“减重神药”的司美格鲁肽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引起热议,以GLP-1类药物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正获得广泛关注,诺和诺德、礼来、信达生物制药、丽珠集团、华东医药等众多药企入局。京东健康黑板报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减肥调理用药在京东健康成交同比增长超3倍,其中GLP-1类用药成交用户数近30万。
在“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推动下,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营养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也正系统化接入科学减重服务,涵盖饮食指导、心理辅导与激素调节等专业流程。
03 热潮之下
“减重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行业热潮之下,部分减重产品也暴露出缺乏验证、宣传过度等问题。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8月4日,含有“体重管理”关键词的投诉达831条,“减肥”关键词的投诉超过2万条,内容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商家跑路、拒不退款等方面。
曾被视作减重捷径的各类减重机构,也存在着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的问题——不少机构资质存疑,效果缺乏权威验证,虽以集训、专业指导等模式吸引消费者,却在实际服务中问题频出。“签下承诺减重效果的合同,效果不佳提出退还费用但被拒绝”“因环境差要求退营,营方不愿退回费用并以霸王条款推脱”等案例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减重理念也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有医学指导、营养均衡、可持续跟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持续推进,行业规范逐步完善,“减重经济”也将不断成熟,迈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出品 |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21世纪经济报道
策划 | 创意互动工作室
统筹 | 袁丁林军明
文案 | 黄兰雯实习生马诗雨
设计 | 李基礼黎旭廷实习生高艺修
审校 | 强燕黄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