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卖家产设立助学金,揭阳籍人大教授夫妇捐360万传薪育才

2025-08-07 10:00:32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程浩

南方财经记者程浩实习生李天豪 

“你们要把钱用好,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首届“陈传才助学金”顺利完成评审发放工作。

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暖,源自中国人民大学已故原中文系主任陈传才与夫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岳同教授的遗愿。这对清贫一生、无儿无女的教授夫妇在生命暮年决心变卖房产,将卖房所得和毕生积蓄共360万元悉数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用以资助文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南方财经记者了解到,“陈传才助学金”每年将资助20名家庭困难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这笔捐赠将持续发放48年,惠及近千名学子。

治学严谨、乐教爱生

“在我的印象中,叔父是一个好学的人,十分重视对晚辈的学习与教育。”陈传才的侄子陈梧攀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传才于1936年12月出生于揭阳普宁市赤水村,1952年在普宁第二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后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

1957年,受益于国家“调干生”政策,陈传才由基层岗位考入人大新闻系。岳同长于上海,自小作为家中长女肩负起照顾年幼弟妹的重担。同年,岳同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录取,后并入人大新闻系。二人的命运在中国人民大学交汇。

关于求学的日子,陈传才曾在《秋色忆梦入校园》一文中回忆,“语文系领导和老师们对学生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育人方式,更是体现了重视个性的现代教育理念。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们对于那些具有“叛逆”性格且特立独行的学生,始终予以耐心的诱导和雕琢。”这无形之中给陈传才种下一颗严谨而开放的种子。

四年后,刚毕业的陈传才被分配到人大新成立的语文系工作,并担任系主任何洛教授的助手兼文研班的教学秘书。岳同则被分配至安徽基层媒体,在新闻一线和基层单位耕耘。两位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的知识分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结为连理。

1978年人大复校,陈传才、岳同夫妇双双重返母校,分别在中文系、新闻系任教,逐渐成为深受师生敬重的学者。

1999年夏天,陈传才、岳同摄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一角。

在平时,陈传才为人谦和儒雅,简约淡泊,始终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深得师生敬仰和爱戴。在学术研究与教学岗位上,陈传才与岳同有着严谨而开放的学风教风。

在学术上,陈传才教授治学严谨、乐教爱生,要求学生“粗读百本,精读十本”,文艺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艺术感受力”“理论分析力”和“写作基本功”。他主管研究生教学时,开列120部必读书目,要求学生三年内必须精读40本学术专著,坚持“严进严出”,为人大学科建设奠定厚实根基。

陈传才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招生是很严格的,严进严出。要求学生要有艺术感受力、理论分析能力,写作的基本功也要扎实。我很重视面试,面试时主要看的就是这三项。不过,当时人民大学非常重视外语,而很多人专业知识很好,只是外语不及格。于是,我向学校尽力争取,‘外语不及格,可以慢慢学,可是文艺的感受力、理论的分析能力、写作的基本功就不是慢慢学就能学得好的’,最后学校同意了,破格录取了他们。”

在中文系1996级博士生的回忆中,陈传才曾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起码要粗读100本专业书籍,在此基础上精读、细读10本专业书籍,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才有可能拿出一篇像样的博士论文。”

而讲台上的岳同,则将十余载新闻一线经验通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课程传授给学生们。在她眼里,新闻作品应真实地反映时代,也要自觉地为新事物呐喊。

在之后的日子里,陈传才将其一生奉献给了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教学和研究事业,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2部,主编大型类书和丛书两套12本,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96篇。夫人岳同教授著有教材《新闻写作论》。

因教学成就突出,陈传才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同时,基于他对文艺理论的卓著贡献,2004年陈传才获得首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 

暮年变卖家产设立人大助学金

陈传才与岳同夫妇一生共守清贫,生活简朴。

陈传才晚年罹患肺癌,与病魔抗争十年间,面对探望的学生依然谈笑自若,展现出的依然是学者的豁达与师者的温厚。在一次《文艺报》学术访谈的结尾,陈传才援引龚自珍诗句勉励学界同仁抵制诱惑,勤奋耕耘,如此才能成大器,铸伟业。

2018年末,陈传才离世。事实上,陈传才很少跟家人提起其在北京的生活。

“叔父离世后,他的学生来家里拜访,我们才从其口中得知他在学校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陈梧攀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病榻前,岳同仍牵挂着学子,反复叮嘱道:“你们要把钱用好,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其他我就不管了。”

2024年夏,岳同安然离世,遗愿唯有“丧事从简”。

事实上,陈传才、岳同夫妇二人在生命暮年决心变卖房产,将卖房所得和毕生积蓄共360万元悉数捐赠给文学院,用以资助贫困学生。

为实现二老心愿,陈传才的学生们自发组织成立“陈传才学生扶贫基金”,特设“陈传才助学金”,每年资助20名家境困难本科生开展学术交流与社会实践,旨在将陈传才、岳同夫妇二人乐教爱生、启智润心的教风,勤学笃行、潜心问道的学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作风薪火相传。

“陈传才助学金”以其独特的“三不”原则——不公开名单、不颁发证书、不宣传个人,将善意隐匿于公开体系之外,默默守护着寒门学子的尊严与梦想。据计算,这笔捐赠将持续惠泽学子48年,近千人将因此受益。

今年6月,“陈传才助学金”完成了首次评审与发放。一位受助学生匿名写下感言,“当得知我获得助学金时,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震撼。两位老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弥留之余,还将积蓄捐赠,如星光般照亮素未谋面的孩子前行的路。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将你们的关怀化作前行的动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叔父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感到十分自豪。”陈梧攀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