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反超985,有的生源招不满,民办本科两重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作为南方一所民办本科高校的招生办工作人员,刘阳(化名)感受到招生出现困难:2025年本科批次招生近日结束,他所在的高校招生尚缺额2000多人。
“民办本科高校在正常批次完不成招生计划很正常,但往年,通过降分征集志愿一般都能完成计划。实在有个别缺额,也可以增加其他省份的计划来完成总计划。” 刘阳说,“但今年,经过了三次征集志愿,还是有缺额。”
这并非是个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北方有省份出现征集了四轮志愿,最后一次征集尚有约3000个本科计划等待投档。
“我们不是‘独苗’,今年没有完成计划的民办本科高校还有好几所,缺额从30多个到600多个不等。”刘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一些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难,但也有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今年备受高分考生欢迎。这意味着民办大学正在进行一轮“洗牌”,未来没有办学实力和特色的高校或将被淘汰,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和招生都需要突围。
突然变多的征集志愿
“这样的结果确实出乎意料。”刘阳说。去年,这所高校在省内计划招生约8400人,虽然本科普通批次正常录取仅录到了3000余人,但通过两次降分征集志愿,甚至超额完成了招生计划。
“虽然学校已经意识到了招生的难度,并提前作了准备,比如将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减少了40%,但今年的总计划却微增了几十人。”刘阳说。
这正是一些民办本科高校的无奈之处,年年需要降分录取,却年年增加招生计划。“毕竟生源是民办本科高校的生命线,我们也希望录取到高质量生源,但在现实面前,仍要让位于数量。”刘阳说。
尤其是今年,对一些民办高校来说,招生的难度一下子提高了。本科批次录取结束后开始第一次征集志愿,刘阳所在的高校一下放出了6800多个名额,意味着此前普通批次只录取到了1000多人。其中,护理学专业计划招生600人,需要征集志愿462人。
为了增加投档机会,征集志愿需要降分,从而拉入更多考生。该校所在省份本科批次三次征集志愿,每征集一次就会降一次分,最终的投档分数线比本科控制分数线低了36分。
还有其他省份也多次降分征集志愿。广西今年本科批次录取四次征集志愿,每次不限制最低分数线,而是由高校自主决定降分幅度。最终,有近10所民办本科高校比本科控制分数线降39分。
黑龙江今年也是四次征集本科志愿,最终比本科控制线历史类降30分、物理类降35分。
对考生来说,征集志愿则是一次“捡漏”上本科的机会。山东2025年普通类常规批第二次志愿投档时,4900人在一段线也就是传统的本科线441分以下投档成功,其中最低投档位次全省排名472591位,对应高考成绩为376分,这名“捡漏王”以低于本科线65分被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录取。
“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本科院校征集志愿一直存在。往年,也有降分征集志愿,但降分的幅度通常控制在本科线下20分以内,没有像今年这么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为何出现招生难
为什么民办本科高校遭遇了招生难?
首先,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数量多、招生规模大、生源池不均衡。截至2025年6月,我国有民办普通本科学校38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3所,占全国总数的31.4%。2023年,全国民办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招生124万人,占比25%。
从分布来看,我国31个省份里除了西藏以外,每个省份都有民办高校,分布相对均衡。湖北、江苏、山东、广东、陕西的数量靠前,分别有33、26、25、25、23所。
(表格来源:教育部)
但是,民办本科高校招生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生源主要来自省内,但各省生源规模差别却很大,因此,就容易出现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冷热不均。比如,东三省共有46所民办本科高校,只比长三角四省市少23所,但两个区域的高考报名人数却相差较大,东三省民办本科高校的招生压力自然相对更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同省份内,民办本科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也会因所在城市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的招生规模区域差别明显,多数生源集中在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而经济较落后地区的生源则相对紧张。”山东省某民办本科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王烈(化名)说。
从学校层面来看,有的民办本科高校招生规模较大,通过普通高考和专升本两个渠道,有的高校甚至每年招生超万人。
(注:“大校”即招生人数较大的院校)
很多民办本科高校校名冠以“科技”“工商”,看上去是行业特色高校,但如今已发展成综合性高校,专业多达几十个。特别是为了多招生,设立了一些开设门槛不高、但存量很大甚至过剩的专业。刘阳所在的高校2021年设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今年这个专业的招收计划近千人,但该专业官网显示只有14名专任教师。
其次,民办本科高校的学费贵,学生读书的经济成本高。民办本科高校的学费普遍在每年2万元以上,有的艺术类专业的学费可达7万多元,一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更贵,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学费动辄折合人民币10万元以上。此外,民办本科高校的住宿费一般也高于公办高校,再加上伙食费、生活费,一名学生每年读书的经济成本合计要几万元,给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造成不小压力。
但由于民办高校得到的财政经费支持力度有限,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收费,此外,有的民办高校为营利性机构,还有的已经在海外上市,举办者希望通过办学营利,因此势必会继续提高学费。
第三,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时间短、办学实力不强,是招生难的根本原因。我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是创办于1984年的黄河科技学院,距今不过40余年历史。高校办学需要时间的积淀,这是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短板。受制于人才、经费、设施设备等条件,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实力整体不如公办学校,形成一定品牌、特色的高校数量更少。
“由于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不高,对于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而言,只要能考上公办高校,基本就不会选择民办高校,所以部分学生在被录取后会放弃报到。有的民办高校只好提前联系已经投档的考生,确认考生同意就读后才确定录取,以免影响报到率。”王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刘阳和王烈都认为,破解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难,根本在于提升学校内在实力,特别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招生等,让学生在四年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能让更多的考生选择民办本科高校。”王烈说。
有什么预警信号?
从整体看,民办本科高校的整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23所民办本科高校中,头部民办院校的热度延续,珠海科技学院的投档最低分位居省内民办高校第一,甚至超过部分公办院校,该校今年的高分段考生明显增加。
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今年备受高分考生欢迎,更是在给高等教育发展闯一条新路。
熊丙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确实有部分民办高校缺乏办学特色,在市场竞争中被学生、家长抛弃,这不值得大惊小怪。要看到的是,办学有明确定位、有质量保障、已经形成专业特色的民办本科高校,在今年的招生中依旧抢眼,这恰恰体现民办高校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高等教育选择的教育价值。
腰部和尾部民办本科高校虽然遭遇招生难,但远未到生源危机的程度。我国每年普通本科招生400多万人,专科招生则有500多万人。只要稍微把分数线降到本科线以下,就会有很多专科线考生愿意读本科,填满民办本科高校的招生计划。民办本科高校一般在多个省份招生,个别省份有缺额,可以适当增加其他省份的录取人数,通过“降分+调剂”,最终一般都能完成总的招生计划。
另外,近年来,各地大幅增加专升本名额,给民办本科高校带来生源机遇,专升本已占有的学校本科招生的“半壁江山”。由于全社会对提升学历的需求还在提升,预计专升本名额还将进一步增加,进而给本科高校带来更多生源。
但这些都不是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长远之计,虽然生源数量短期内有保证,但降分录取的学生如果过多,事实上会造成本科专科学生混杂的状态,不利于提升质量,更不利于高校类型化发展。
从短期看,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要在十几年后才会达峰,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民办本科高校人士普遍表达了对未来适龄人口减少的担忧。
“高校办学是一项百年事业,今后十几年的生源红利对于高校来说其实很短暂,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终将下降,所以民办本科高校不能得过且过,今年的招生难已经发出了预警,必须从现在开始深化改革、提升办学实力,为长远的生源竞争作打算。”刘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