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宏观 > 正文

2022年三农工作划重点: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求好不求快

2021-12-15 20:23: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基础。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

此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相继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

12月11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会议明确,要全面贯彻落实会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安排,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系统谋划明年工作思路举措,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打牢夯实三农基本盘。

12月13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实际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系统总结今年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深入分析困难问题和风险挑战,认真谋划明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农产品稳产保供需充分估计风险

农业农村部党组会议强调,要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晚播小麦冬春田管,增施返青肥促弱转壮,以背水一战的态度和超常超强的力度,坚决打赢保夏粮丰收这场硬仗,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267亿斤,增幅2%。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年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

耕地和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

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仍在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之上,但十年减少1.13亿亩,主要净流向林地和园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47万亩,较2020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守住粮食种植面积的压力较大,一方面耕地总量在减少,另一方面耕地除了种植粮食,还要种植其他农作物。

钟钰指出,要稳定种粮面积,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缺一不可,需要强化政策保障。如在地方抓粮方面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农民种粮方面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明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将成为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的一大亮点。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种粮收益下降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都有涉及,单靠增加补贴解决不了问题。建议针对种粮主体出台专门文件,瞄准农产品主要成本的变动趋势,加大对种粮主体的精准扶持,引导种粮大户与金融机构对接,保护和调动种粮积极性

钟钰认为,提高粮食产量,在稳定种粮面积之外,更多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挖掘粮食单产的潜力,依靠提高单产稳定粮食产量,包括改良粮食品种、建设高标准农田等

今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文件相继推出,明年还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农村部党组会议明确,要清醒认识三农面临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充分估计农产品稳产保供可能遇到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等,抓紧研究出台支持政策,把备手准备得更足一些,当前要积极应对拉尼娜影响,细化完善防灾减灾工作预案,提高抵抗风险能力

今年我国局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河南等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陕甘宁局部地区阶段性干旱,秋收时华北和黄淮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部分地区冬小麦播种推迟。冬季受拉尼娜现象影响,部分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带来雪灾、低温冻害等,影响农业生产。

钟钰表示,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一方面要提高气候信息监测准确性和预报预警能力,尽早制定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减灾防灾能力。

乡村振兴重在农民增收

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党组会议明确,深刻理解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稳扎稳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会议提出,要坚持以发展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乡村振兴,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高强表示,乡村产业振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脱贫地区一般生态资源禀赋都很好,具有稀缺性。脱贫地区可能不具备特色优势产业,但是都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潜力

今年4月,《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开发乡村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提出要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稳定并加强产业扶持政策,强化产业发展服务支撑和组织保障。

今年11月,《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提出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做活做新农村电商,并明确要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强指出,下一步,还是在“人”上下功夫,培育经济带头人,引导部分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要素,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

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会议明确,要尊重客观实际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树立“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稳定增收,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改善农村面貌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指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万元,其中工资收入占比46%,经营净收入占比29%,转移净收入占比22%,财产净收入占比3%。

张红宇表示,整体来看,要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创造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制度环境、完善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方晓丹指出,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达到1830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51万人,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高强谈到,要更好解决农民工收入和生活问题需要从农村和城市两端着手。在农村端,要深化农村改革,妥善处理农村“三权”,促进要素城乡配置。在城市端,要促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依法保障“新居民”享受社区公共服务、参与社区选举和治理等基本公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