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专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是赶超型现代化 创新性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10-10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自从18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的大门之后,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与时俱进,但经济的基础和决定作用不曾发生任何改变。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有着浓厚的赶超型色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如何正确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时代意义,创新性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路径,既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张占斌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未来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张占斌。资料图

现代化没有统一模式固定标准

《21世纪》: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但各国国情不同,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如何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张占斌:现代化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更没有固定的标准,各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历史文化等都存在差异,对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应当有着各自的理解和方案。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比如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面,对我国有借鉴意义。但历史和事实证明,不同的国家现代化的成长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不顾国情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结果可能是陷入发展困境,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把握基本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规划,走符合中国自己国情、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1世纪》: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何区别?

张占斌: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工业化历程已经走过260余年。纵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用近百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的是“串联式”现代化,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顺序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西方国家有着充分的发展时间处理消化各种接踵而至的难题与任务。我国在近百年左右的时间内走完西方几百年走的路,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任务叠加发展的时空压缩过程,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将在更短的时间内面临更大的挑战,即在同一时间内直面多重任务、风险与挑战。我国现代化进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的急剧变革,在西方发达国家几分之一的时间内消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矛盾和冲突,这就对我国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代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才开始的,因而是赶超型的现代化。赶超型现代化使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将更加复杂,挑战也更加艰巨。

《21世纪》: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如何展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

张占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阶段”,将原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前了15年,这是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做出的必然选择。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五大文明”看,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从国家治理看,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国际影响看,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从人民生活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璀璨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需要牢牢把握三个“新”的要义,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强调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诸如此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新发展阶段的大挑战、新挑战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多年以来的发展形成了显著的制度优势、攀升的治理效能、长期向好的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劲的发展韧性和稳定的社会大局,这是新发展阶段育先机、开新局的基础。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强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乡、区域协调突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放要求实现互利共赢,共享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逐步共同富裕。

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是统筹效率与公平、发展和安全的决策部署,是提高人民福祉的主动选择。

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21世纪》: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需要如何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张占斌:囿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和弱项,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在党领导开启的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既要实现对历史上现代化建设的继承和超越,又要对现代化建设新目标进行全面设定和追求,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新目标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政治建设是保证,要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文化建设是灵魂,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建设是条件,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形成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要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是辩证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三者都必须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改革;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完善坚定“两个维护”的各项制度,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国家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世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为什么说,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张占斌: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再往前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也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后,由于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也不是绝对的。要破除一种误解,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就得降下来,就得慢一些,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如果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真正贯彻好新发展理念,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并推动产业创新,我们就有可能抢占国际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就有可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保持较好的发展速度。也就是说,不唯GDP,不是不要GDP,是需要高质量的GDP。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会面临不少问题,但绝不能因为有问题就放慢速度。从各国历史经验来看,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发展问题,发展快的时候有问题,但发展慢的时候问题通常会更多、更难解决,因为只有发展较快的时候才可能创造更多资源、更有可能、更有信心地解决问题。

《21世纪》: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张占斌:过去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经济结构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党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内涵,就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我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靠什么来拓展经济增长空间?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靠落实新发展理念,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比较迫切的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带动中高端产业迭代升级;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以国内为主的超大规模畅通循环的消费市场;抓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升级契机,适当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和结构优化,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推动数字中国和智慧中国建设。

《21世纪》:应该如何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

张占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以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牵引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发展。这里重点从经济角度看,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不断改善市场主体预期。

要营造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持续完善法治环境,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健全支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在准入许可、要素获取和经营环境上对各类企业平等对待。要使消费、投资、产业升级的潜力变为现实,尽快消除预期转弱压力,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现在看,尽管受疫情和美国打压影响,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和水平仍然保持较好的水平,但是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方面相对弱化,这是需要加快改变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21世纪》:当人们谈论共同富裕,往往会拿“蛋糕论”作类比,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做蛋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

张占斌:中国共产党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蛋糕”类比共同富裕,可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路径。

“做大蛋糕”,就要牢牢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念,同时要坚持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建设经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数量上“做大蛋糕”,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另一方面,推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做大蛋糕”,是通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做实蛋糕”,就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通过调动和发挥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力量来“做实蛋糕”。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完全超过非公有资产,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而非简单的数量比例控制。另一方面,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做优蛋糕”,就要不断坚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做优蛋糕”,使共同富裕的含金量更高。一是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包括产权、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等。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两个优势。三是完善法治和民生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保障共同富裕顺利实现。通过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1世纪》:继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蛋糕”的同时,应该如何“分蛋糕”?

张占斌:“做大蛋糕”“做实蛋糕”“做优蛋糕”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我们更需要在“分好蛋糕”上下功夫,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的关键点在于坚持劳动是分配的基本依据。要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形成“有钱的出钱(资本),有力的出力(劳动力),有知识的奉献知识(技术和管理),有资源的出资源(数据)”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共同出力、共享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