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汽车 > 正文

双核引领、产业链集聚 广东崛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2023-01-10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宋豆豆

产量超410万辆,连续第六年居全国第一,这是中国汽车生产与消费第一大省广东交出的2022年汽车产业成绩单。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接近130万辆,同比增长140%,占全国总产量约18%。在此基础上,广东2022年汽车制造业产值将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成为广东第八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举措。放眼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大潮澎湃,环顾国内,诸多省份和城市都展现出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雄心壮志。面对群雄逐鹿,广东厚积薄发、“换挡”提速,形成广深双核引领、大湾区城市群产业链集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一个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初露峥嵘。

广深双核引领,区域带动效应明显

十年前,全国每卖出10辆车就有一辆产自广东;当下,全国每6辆新能源汽车便有一辆是广东造,每分钟约有2.47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

耀眼成绩的背后,广东省在探索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上也经历过挫折与质疑。

上世纪末,由于广州标致汽车的败退,广州汽车产业一度陷入困境,随着广州本田(后更名为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广州丰田(后更名为广汽丰田)相继落户广州,广州汽车工业的大格局基本成型。同时,受制于钢铁工业欠缺、土地供应紧张、工业体系很难支撑整车生产等困扰,深圳的汽车梦也在怀疑声中启航,筚路蓝缕,逐渐发展壮大。

面对波涛汹涌的新能源汽车浪潮,广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传统汽车工业基础积累、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下,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广东本土新能源车企攻城略地,广州、深圳两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快速崛起。

2022年12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和汽车之家研究院共同发布《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总榜单中,深圳、广州分列第二和第三,在产业布局和新能源汽车消费均有较大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榜单中,广州和深圳同样分列第二和第三,在政策规划、智能驾驶和城市吸引力方面优势明显;在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榜单中,深圳以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排名第一,广州排名第六。总体而言,广深双星在全国新能源汽车重镇中,位居上游,处于领跑位置。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出势头较好,实现产值、产量同比均增长1.2倍。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综合与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玉印透露,2022年1-11月,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约28万辆,同比增长1.2倍,自主品牌表现尤为亮眼。

同期,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202.7%和119.3%。据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透露,2022年以来,截至12月11日,深圳新增新能源汽车22万辆,渗透率达57%,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4万辆。

随着数据跳动的,是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生不息的强烈脉搏。

在广州广汽番禺汽车城西南部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里,高度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线马力全开,体积庞大的机械臂马不停蹄完成各个加工环节,智能小车载着物料箱来回穿梭,焊接、冲压、涂装、总成等车间多条产线满负荷运转。去年10月投产的第二智造中心不到两个月时间累计生产超过2万辆,生产线一次合格率超过95%,高出行业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这片忙碌景象的背后,广汽埃安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突破27万辆,同比增长12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单月销量一度突破3万辆,并提前两个月实现全年产销目标。

“2023年埃安的销售目标是保50万挑战60万辆,2025年争取到100万辆(包含出口),2030年达到150万辆。”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150万辆这个目标我认为是有点保守的。”

同样忙碌的还有深圳坪山的比亚迪生产车间,2022年4月一纸公告让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一车难求、提车周期至少要三到五个月成为2022年销量一路狂奔的比亚迪的常态。2022年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迎来第300万辆下线。

依托深厚的传统汽车工业基础以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超前布局,广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上走出了一条串珠成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涵盖整车生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其他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环节,初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广州、深圳、肇庆等地集聚了新能源汽车核心企业,东莞、中山、惠州等地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项目不断落地,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吸引着更多新项目落地。日前广州车展开幕首日,广州汽车产业链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共涉及34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32亿,包括广州南沙艾帕克汽车配件生产基地项目、新晨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总部项目等,为广东汽车产业增添了新动能。

《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世界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培育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超过11000亿元。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规模化发展,引导关键零部件产业集聚,打造全球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广东多个城市纷纷定下目标——

广州提出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进入全国城市前5名,占全市汽车产能约20%,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深圳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佛山以氢能源为突破口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计划到2025年,建成521座充电站、2.9万个公共充电桩,力争建成60座加氢站;同时拥有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肇庆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

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自动驾驶继续领跑全国

“当前汽车行业传统的‘链式’供应关系正在向开放融合的‘网状’产业生态转变,从硬件芯片,到软件操作系统的开发,再到数据算力、信息安全建设,汽车产业边界进一步突破和重构,生态化融合协同已是大势所趋。”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日前表示。

汽车行业的大变革时代,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自动驾驶产业与车联网产业正在为广东开启一条全新的上升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从测试道路、测试里程、牌照数量还是相关立法,广州和深圳均走在全国前列,力求引领全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广州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自动驾驶混行试点,去年7月,又首发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体系和“1+1+2+7”的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营政策体系。

目前,广州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433条,开通测试路段双向里程1668公里,共有13家企业25款车型共308台测试车辆开展道路测试,累计测试里程超970万公里,居全国前列。

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也在提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均获得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的资格;广汽自动驾驶运营落地平台如祺出行在广州南沙开始实行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混合运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实现Robotaxi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小鹏G9获得广州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牌照,具备中国道路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测试资格,也成为国内首个通过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的在售量产车。

深圳也在致力打造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城市标杆。2022年6月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2021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为1066亿元,涉及自动驾驶企业达800家。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形成10家以上营收超百亿企业、2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的战略梯队。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市累计开放201.37公里测试示范道路,共向百度、小马、安途智驾等13家企业发放了195张测试示范通知书。

继去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作为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正式施行后,广东全省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推动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上路。2022年12月,《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提出,鼓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署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通过制定统一的测试规程,简化或免除审核程序,准许测试主体持原地级以上市核发的临时行驶车号牌到对方地级以上市的测试区域进行道路测试。

直面短板,下苦功强链稳链补链

从汽车第一大省到新能源汽车第一大省,广东新能源汽车跑出了加速度,但高速增长之下仍有隐忧和挑战。

有熟悉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东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基地和零部件集散地,汽车芯片、零部件、操作系统、软件等均是下一阶段重要的创新方向,这些领域的突破将大力支撑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发源于广东,广东在全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不过,在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和零部件产值方面,相比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更为发达,这可能是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与长三角地区拥有较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核心零部件产业相比,珠三角地区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产业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动力系统、底盘控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车用关键芯片均被国外巨头垄断,对外依存度较高。

发展和完善包括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是广东汽车行业发展必须补足的一块短板。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广东省整车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业的比值基本维持在1:0.9左右,广州汽车产业整零比仅为1:0.35,而国际上成熟汽车市场这一比例为1:1.7。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条件来看,广东省要快速形成大工业、大产业思维,用新的思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重建,优化产业布局,将芯片、自动驾驶,以及研发相关的高端产业留在珠三角。”张永伟认为,广东省发展新能源汽车这种长产业链的现代工业,必须解决制造成本高企的问题——珠三角地区制造成本偏高,广州、深圳作为最重要的汽车基地,需要降低城市的商务和制造成本。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广东省汽车产业要保住第一并发展下一代的汽车产业,面临不小的挑战。

此外,虽然深圳和广州均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强,但在基础设施方面,两地的新能源汽车车桩数量比较少。受限于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消费保障能力有可能桎梏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商业氛围浓厚,政策与文化开放包容,深圳新能源保有量及销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配套基础设施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据2021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4.4万辆估算,深圳市车桩比为5.6:1,与北京、上海存在差距。

广州亦是如此。截至2022年8月末,广州市累计建成的各类型充电设施共有11万台,据新能源保有量38万辆计算,车桩比约为3.46:1,落后于北京、上海的车桩比水平。

为了解决充电慢、换电难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消费提供有力保障,广东多个城市加快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广州明确到2024年要基本建成“一快一慢、有序充电”的充换电服务体系和“超充之都”;深圳将在“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珠海提出布局“一公里”公共快速充电服务圈,到2025年底建成充电桩4.67万台。

根据《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底,广东全省将累计建成集中式充电站4500座以上,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约25万个,助力广东打造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