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全力以赴拼经济·一线访谈②丨金融赋能制造兴:对话广外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申明浩、广发银行孙海涛

2023-01-14 09:32:3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程立元,金珊,刘巷

广东两会于1月12日召开,会上发布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制造业获得的金融供给总量已创历史新高。自2017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多次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广东制造业如何在金融支持下当好家、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金融业又将如何适应需求,为制造业发展精准赋能?《全力以赴拼经济·一线访谈》第二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和广发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孙海涛参与对话。

增加行业中长期贷款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核心

南方财经:制造业在广东产业结构中处于当家地位,也是本次复苏提振的重点行业,以广发银行为例,今年主要有哪些举措或专项行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孙海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制造业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根据《中国制造2025》《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广发银行将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发挥综合金融优势,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自2022年国家实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政策以来,广发银行制定印发《广发银行金融支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工作指引》,推进全行专项贷款投放。

具体来看,在支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工作中,广发银行一方面对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机构获取项目信息,推动项目营销与储备;另一方面,广发银行为相关工作推进开辟专项绿色审批通道,使项目审批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制定了差异化的配套政策。

在推动项目营销与审批落地的过程中,广发银行成为对发改委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名单企业放款的第6家银行,2022年全年支持广东制造业企业贷款投放增速达20.71%。

南方财经:中长期资金是滋养制造业企业成长的“甘霖”,孙总认为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着力点在哪里?具体到广发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在制造业贷款中的占比结构有哪些新的变化?

孙海涛: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着力点,应当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整体目标,将信贷资金重点投入到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及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重点产业上来。

从广东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广东制造业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融资特点,广东银行业围绕两个重点方向做出努力:一是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贷款的融资需求,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广发银行为例,加强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的金融支持力度是广发银行支持先进制造业成长的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广发银行着力拓展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服务、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在加大融资支持方面推出多项举措,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广发银行的三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幅达170%,并将继续加强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入力度,指向广东制造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目标,继续探索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以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

南方财经: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开展,请教申教授,数字金融如何发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功能?制造业等代表性产业发展在广东能够享有怎样的金融赋能便利?

申明浩:数字金融通过信息识别、降低融资成本,金融市场化三条路径实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在信息识别方面,大数据有助于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识别更加充分、高效,数字信用能够部分替代传统的抵押品以提高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数字化应用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尽可能减少信贷服务中承担的抵押担保成本,同时降低利息费用和手续费等,以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有效控制;在金融市场化方面,数字金融能够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化,实现金融市场的再次脱媒,由此带来包括金融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社会融资供给规模进一步提升、交易更加公平完善等利好。

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数字金融增强了制造业企业获取金融赋能的广度和深度。在数字支付和其他金融业态,金融市场的搜寻和风险识别费用都将被大幅度削减。

南方财经:企业靠传统的资产质押融资难以取得足额贷款额度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一大痛点,请孙总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如何解决不同时期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

孙海涛:企业的发展一般会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四个不同阶段,对应各发展阶段,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各有不同。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广发银行推出了“科创慧融”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方案,以响应不同生命周期的制造业企业差异化的金融需求。

以面向小微企业为例,“税银通2.0”已服务小微企业1万余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00亿元;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已有工业厂房的新建或改造升级需求,广发银行推出了“制造业升级厂房建设贷”,支持大湾区内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面向具有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的制造业企业,广发银行协同中国人寿集团的投资板块,以投贷联动模式一站式解决企业“股权+债权”的融资需求。

南方财经:请问申教授,数字化转型是否也是制造业企业获取复苏动能的重要来源?

申明浩: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复苏动能的重要来源。

在线化运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选项,无接触式的场景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如在线游戏、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且迭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具体到制造业企业,以机器替代人工为主的数字化转型也已正在酝酿乃至开启实践测试。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多次提到的重点内容,数据驱动决策、软件定义行业的趋势逐渐清晰。

与此同时,在“工业4.0”概念提出前后,在西门子位于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工厂内,员工人数维持1150人,经由数字化、自动化的升级转型,该工厂的产能提升了8倍,同时合格率达到6个西格玛的最高标准,伴有5000万个/日的数据采集量。在我们国家,诸如海尔、美的等企业也在积极开启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视线回到广东,包括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各种支持政策逐步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广东省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8万家,其中超过一半已经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前海、横琴、南沙三大方案中,促进数字经济的相关表述赫然在列,其中包括数据要素跨境流动等具体项目已成为大湾区开展数字经济建设关注的重点。 

未来数字经济将会成为制造业复苏动能的有利来源。大湾区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承载区之一,拥有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同时拥有非常健全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上述企业和数字基建在未来数字化引领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湾区金融服务将更趋差异化、精准化、专业化

南方财经:在助力实体经济企业复苏方面,广发银行有哪些举措?

孙海涛:广发银行自2022年起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减费让利政策,包括开辟绿色审查审批通道,配套差异化贷款定价政策等相关举措。

具体来说,以配套差异化贷款定价政策为例,广发银行对普惠金融、绿色信贷、战略新兴、科技创新、制造业中长期等相关领域给予10至110 BP不等的差异化贷款定价优惠,并引导分支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广发银行新发放对公贷款利率已同比下降35 BP,并对重点优质企业加大各项收费减免力度,已为各领域企业减免各项手续费近2亿元。

南方财经:最后的问题给到申教授,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正在不断推进,科技等创新成分的广泛融入将怎样增强金融自身功能?2023年起大湾区可以在扶持政策、金融业务等领域开展哪些探索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企业提振?

申明浩:大湾区是世界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大类。同时,大湾区拥有超过50家独角兽企业和超过8000万人口的规模基数,带来了超大规模的消费需求市场和工业市场,能够为各式科技创新和应用提供规模化的用户市场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此之外,大湾区企业总数达669万家,在5.8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一半实施了数字化转型,也由此坐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超大市场空间。大湾区是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最佳试验场,科技、金融凭借大湾区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应用前景,能够以低成本快速推广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

2023年起,大湾区金融业需要向更加精准、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将推出更多金融市场化的创新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和更多配套政策的出台,区内金融创新将继续提速,为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服务、产品和创新举措。

——————

出  品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21财经客户端

总  策划丨邓红辉

策  划丨杜弘禹 丁青云

内容统筹丨梁小婵 谭 婷 李 振

执行统筹丨刘 巷

视频统筹丨朱景辉

设计统筹丨林军明

内  容丨程立元 刘 巷 金 珊 刘雪莹 实习生:陈可人 邓祺锐 向添雨

拍摄剪辑丨章启良 梁远浩 林慧铭 许志翔 姚 亮 实习生:欧梓锋 余心雨

审  校丨强 燕 胡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