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2023-09-06 21:10: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甬军,陈义国

第43届东盟峰会9月5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幕。本届峰会的主题是“东盟要旨:增长的中心”。 

近年来,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中,东盟区域经济增长与内外一体化程度不断发展和提高。除了内部加强整合外,以开放、包容的方式与外部伙伴接触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就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提供了平台,注入了新动能。

首先,东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延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抗击重大灾害中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和东盟峰会等高级别会议持续召开,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签署,政策沟通越发顺畅,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运行,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

现在中国与东盟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4年的1000多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9753.4亿美元。截至今年7月,中国与东盟双向累计投资额从2002年300亿美元,增长3800多亿美元。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和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再次,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和潜力。中国与东盟都是世界重要经济体和人口大国。据印尼官方提供的数据,目前东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约3.7万亿美元,人口超过6.7亿。预计到2030年,东盟有望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富裕的生产能力和领先的基建水平,正好契合了东盟国家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获得了国际循环的重要市场,而东盟成员国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日益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又创造出了更多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目前,数字化投资和绿色投资正成为经贸合作的新领域。数字化投资方面,中国正在加强对东盟国家数据存储、智能交通、5G数字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投资。较为代表性的项目如中越、中缅跨境光缆系统、中新(重庆)国际数据互联互通专用通道的建成使用,中国—东盟信息港平台建设等。绿色投资方面,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正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新版块。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必将乘此东风,进一步全面巩固和深化。

同时应该看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经贸投资合作持续承压。国际贸易摩擦导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威胁。为此,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要抓住两个重点:

一是深化政治互信和发展共识,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落实好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已签署的合作文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国家、重点项目,统筹资源、精准发力,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积极宣传共建“一带一路”给东盟成员国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果,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共识。

二是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探索。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国际合作亦是如此。只有创新发展,才是新起点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创新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绿色投资、数字化投资。在工业品贸易的基础上,加强粮食、资源和能源等领域的贸易,提升经济安全性。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官方交流的基础上,加强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彼此的民心相通。创新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模式,在现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双边合作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发达国家,探索多边参与、多边共赢的共建模式。

可以相信,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新能量注入和高质量发展,在2027年东盟创立60周年之际,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一体化程度更加提高,真正成为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与和睦相处的好邻居。

(作者陈甬军系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陈义国系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