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服务消费是稳就业稳经济的关键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从会议内容来看,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着力点。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负责人介绍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有关情况。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以及四部门负责人所介绍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是重要方向。笔者以为,在当前形势下,大力提振服务消费,发展相关服务业,对于稳就业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大力提振服务消费体现了中央关于全面扩大内需的要求。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第一项重点任务。2024年以来,各部门已经就扩大消费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更多在商品性消费方面着力。2024年我国出台了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给予支持,支出规模达1500亿元。2025年支出规模进一步大幅提升并扩大了支持的范围,从家电、汽车等扩大至消费电子等领域。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意味着对服务消费的支持将明显加力。
其次,服务消费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在服务性需求潜力较快释放的阶段。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季度都进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近年来多个季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居民未来消费意愿排名的前四项均为服务性消费支出。2024年四季度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未来三个月居民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由高到低分别是:教育(30.5%)、医疗保健 (29.9%)、旅游(25.2%)、社交文化和娱乐(23.7%)、大额商品(19.7%)、购房(15.2%)和保险(14.8%)。这说明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意愿比较强,亟待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从生产性服务领域来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研发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对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的需求都将持续增长。
再者,提振服务消费在应对由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战方面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商品市场相比,服务市场的本地化程度要高得多。通常来看,对于人均收入水平进入中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国家和地区而言,服务业产出规模都大于商品生产的规模,表现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明显高于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但各国服务进出口贸易的规模要明显小于商品进出口贸易的规模。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7%,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75238亿元,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率仅为9.8%;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年我国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3%,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与工农业增加值的比率超过70%(此处本来应该用贸易额与总产值进行对比,但目前找不到2024年相关产业总产值的统计数据)。由此可见,服务性需求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所占的比率要明显高于商品性需求和生产,提振服务消费对于扩大内需具有更直接的拉动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提振服务消费、发展服务业,更加有利于在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作用。相对而言,大多数服务行业,如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服务消费,有助于吸纳更多劳动就业。202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9166.5亿元,就业总人数为35639万人,每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人数比第二产业更多,今后随着整个生产领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于工业可能会更强。由此可见,扩大服务性需求、发展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具有更强的拉动作用。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把扩大服务性需求、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各部门各地方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扩大服务性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