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成“香饽饽” 险资、基金大幅提升调研频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作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险资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策略备受关注。同花顺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以来,保险公司延续2024年末密集调研上市公司的趋势,截至5月20日,已有超百家保险公司累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过千次,相比去年提升近两成。相比此前,机构对科技公司的关注度大幅提高。
险资重点调研科技股
险资开年就表现活跃,多次增持和举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截至5月20日,153家险资机构对468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密集调研,调研次数达2303次,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两成以上。
人身险凭借其更大规模的保费收入及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调研中的主力军。进一步来看,养老保险公司参与上市公司调研最为积极。其中,平安养老险、长江养老、国寿养老在内的多家公司调研次数均超过50次。
和此前相比,险企的调研在今年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DeepSeek 横空出世,险资对科技类公司的兴趣提至新高,春节之后,基本是马不停蹄的在调研。
绿联科技5月16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5年5月16日接受26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海外机构、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根据同花顺统计,险资今年调研涉及的前三行业包括计算机、半导体、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其中被最多险企调研的公司是立讯精密,有124家险企先后四次调研了该公司。其次是宁波银行、萤石网络,分别有39家险企和36家险企进行了调研。
此前已经有险企对科技类企业表示出兴趣,如中国平安表示,未来该公司将发挥大规模长期资金的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力度。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表示,险资调研涉及多领域,从新能源领域来看,符合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发展前景广阔,险资看好其长期增长潜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则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部分企业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能为险资带来较好回报。
来自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一期保险资产管理业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也显示,从市场判断来看,50%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和53.57%保险公司对2025年A股市场持较乐观看法;从走势预期来看,52.78%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和51.19%保险公司预期2025年A股市场走势将震荡上行。
基金调研超过700家A股公司
除了险资之外,基金公司今年也加快了调研,今年以来已经调研760家A股上市公司。和险资类似,基金公司也将重点布局在科技、AI、新能源上。
嘉实全球产业升级基金经理陈俊杰表示,当前AI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正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落地与商业化闭环,而近期行业出现的结构性变化,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观察窗口。
陈俊杰指出,AI产业已进入“渗透率提升”与“成本优化”并行的新阶段。参考美股科技巨头的轮动路径,从底层算力、云服务到终端应用的产业链条逐渐清晰,但当前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AI芯片的高成本与大规模应用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二是算力扩张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在此背景下,产业迭代逻辑正从单纯追求模型性能,转向探索成本下降路径与应用场景的适配性。以近期引发全球关注的DeepSeek模型为例,其通过工程化创新将训练和推理成本压缩至行业标杆的1/10至1/30,同时开源策略加速了技术扩散,这种“降本增效”的突破,或将重构产业生态。
在算力基础设施层面,陈俊杰分析认为,推理算力的需求弹性正在超越训练算力。随着模型能力的边际提升趋缓,产业资源开始向应用侧倾斜,推理芯片、边缘计算及端侧设备的商业化价值逐渐显现。例如,苹果最新终端产品已支持本地化模型运算,而特斯拉通过自研芯片优化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效率。与此同时,国产算力供应链的成熟为行业提供了多元化选择,从先进封装到服务器国产化,本土企业在特定环节已展现出全球竞争力。
博时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基金经理李庆阳表示,近期科创人工智能方向的成交表现相当活跃,相关ETF的成交额和基金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这充分体现出资金对AI主线的信心非常强劲。
根据同花顺的统计,有16家A股上市公司,最受基金青睐,被100家基金公司联合调研过,包括上述被险资重点调研的立讯精密、蓝思科技、三花智控、丰立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