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乳房重建:一个乳腺癌患者的“新世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彭欣怡 “我可不可以不切?”确诊乳腺癌的患者张甜甜一次又一次问她的主治医生。答案是否定的,为了保住生命,她必须接受乳房全切手术。为此,她困惑又痛苦,一方面担心治疗费用,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切除乳房后如何面对自己和家人,也担心世人的眼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调查报告,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超过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在中国,2020年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42万,为中国女性新发癌症病例数之首。
随着乳腺癌药物的开发及治疗技术的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大幅提高,但有很多患者要像张甜甜一样需要切除乳房,为此也给很多患者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霾,压抑、自卑……心理伤害远比创口更痛。
但实际上,一些患者可以通过乳房重建来重塑女性的自信。10月是“粉红丝带——全球乳腺癌防治宣传月”,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2021年“粉红绽放日”乳房重建公益健康宣传活动上,天津市肿瘤医院乳房再造科主任尹健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乳房重建是一种成熟的科学解决方案。国际上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乳房重建不影响术后辅助治疗,不影响疾病转归,不影响复发的检出。
不过,尹健也指出,我国乳房重建率一直很低,中国女性乳房重建率仅为11.69%,远远低于欧美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医生对乳房重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加之患者了解程度不足或存在认知误区是我国乳房重建率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还需要多方力量推动乳房重建技术的普及,使其惠及更多患者。”
拯救缺失的乳房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药物的开发及治疗技术的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大幅提高,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调研,保乳手术仅占我国所有乳腺癌手术的22%,而《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研究进展》中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70%以上乳腺癌患者选择手术切除乳腺。
尽管对于罹患乳腺癌的患者来说,为了生存,会选择接受乳房切除手术;但对于女性来讲,失去乳房,也会带来心理上的震荡,茫然、担心、焦虑……《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研究进展》中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选择手术切除乳腺,然而97.5%的患者对此感到忧虑,93.3%的患者在乳房切除后自卑感增强。
39岁的张甜甜患乳腺癌之后,“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家庭”。选择做乳房全切手术之后,如何面对身体的缺失、之后还能不能回归工作,都成为了之后次要考虑的选项。
“我可不可以不切?”张甜甜多次这么问她的主治医生。但她的主治医生告诉她,想要活着就必须切除乳房。“看病的过程中前半段其实挺坎坷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真的不会饿,吃饭也没有味道,可以用行尸走肉来形容。已经是哭到不会哭了。”
巧合的是,在做乳房切除手术的前一天,她听说了乳房重建手术,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前往了天津肿瘤医院再造科咨询。在与再造科的医生交流时,医生为她提供了几种解决方案供她选择。“乳房再造的方案很多,还能让我自己选择一下,这是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张甜甜表示,“整个人的内心突然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像是人生中了大奖……所以当时我特别开心,几乎都把自己得了癌症这件事给忘了,我就感觉自己是来做整形了。”
何玥,一位三十岁的淘宝主播,也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一期乳房重建手术:“对于做乳房重建这件事,我一点点也没有犹豫。因为我个人觉得就是要活着,也要活得很漂亮。我不允许自己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活着。”
而梁晶则没有像张甜甜、何玥一样幸运即刻接受乳房重建手术,她当时做完手术出来了之后,感觉(乳房)整个就空了,当下就崩溃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很自卑,去游泳馆都会在肩上搭一条毛巾,不让自己上身外露,换衣服也要躲着人。尤其是看着孩子央求她一起游泳的眼神,她的内心感觉非常崩溃。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人都像章微一样因为切除乳房自卑,心理压力很大,而且很多人都不了解乳房可以再造。
年龄大了之后,还需要再造乳房吗?事实上,对于这些患者来讲,乳房的重建,也是她们女性内心世界的重建。尽管这部分身体的器官并不是她们生活动力的全部,却给她们带来了更加自信的力量。
尹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乳房重建不仅能够帮助不能保乳的患者重获乳房,恢复形体完整,从长期看,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阶段但不适合保乳的患者可以即刻重建,切除手术完成同步完成重建,这样身体形态变化小,而在重建后,也不影响术后放化疗,不影响将来复检复查,病人是获益的。”尹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患者乳房重建比例待提升
虽然乳房重建能让女性重拾自信,但与乳腺癌高发病率、高手术率相比,中国女性乳房重建率仅有逾一成左右,远远低于欧美等国家。
尹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只有4.5%的乳腺癌患者接受了乳房再造手术,至2017年提升到了10.7%,尽管五年间,这一比例提高了一倍,但这仍然与欧美发达国家之前存在着很大差距。欧美国家上述数据在1998年就已经达到了11%以上,至2011年达到了36%,目前重建率大约在60%。
对于中国乳房重建比例较低的原因,尹健认为,主要原因是了解和掌握乳房重建手术的医生少,同时患者也存在一定误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王靖教授也认同尹健上述观点,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来讲,保乳、全切、重建这些手术临床上都用得比较多,中外在技术水平上没有太大差距,但其中最大问题之一是理念的问题,尤其是医务人员的理念,而且患者了解的渠道还是非常有限的。
王靖介绍称,乳房重建在国际上已有非常成熟的临床规范指南,医生在为患者切除乳房的同时,就应该告知其可以有乳房重建的选择,也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做切除乳房手术时就同时可以进行乳房重建手术,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乳房再造的填充物可以是硅胶等乳房假体,也可以是脂肪等自体组织。而在具体的填充方式的选择上,尹健指出这需因人而异:“早期的患者,能保乳则保乳,并非所有患者都切了乳房去做重建。另有部分局部晚期患者,局部情况比较严重,可能肿瘤比较大,或腋窝淋巴有转移,但身体远处其他地方没有转移的,就先做辅助治疗,肿瘤缩小了以后如果患者意愿强烈也可以做重建。若晚期患者已经转移了,我们不建议做重建。”
尹健指出,接受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比例还需要不断提高,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宣传让更多的患者去了解和接受乳房重建,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宣传、技术培训让更多医生关注和掌握乳房重建。”
全民医保、国家集采等政策的落地使乳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幅下降。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选择乳房重建时的顾虑,天津市妇联对原有安康系列公益保险进行优化升级,设计开发了国内首个乳房再造公益保险项目——“美丽人生乳房再造专项保障方案”,使得女性获得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不必因为经济负担而放弃乳房再造的机会。在北京、天津等地医保局的的支持下,在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中专门对乳房重建设立了分组,提高这一技术的支付可及性。此外,已经有部分商业保险可以百分之百报销乳房重建材料费。
目前,各方正在发挥多重力量推动乳房重建技术的普及。据尹健介绍,天津、重庆等地开办的培训班已经运行了十多年,在乳腺癌相关的会议上也增设了乳房重建的专题讨论学习,许多专业委员会还在通过开展专科培训的工作、制定指南或专家共识来提升诊疗水平、规范乳腺癌的诊疗。
(内文中患者张甜甜、何玥、梁晶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