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孵化第二家电动车企 :老玩家如何加码新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苏平 上海报道 为了抢占智能电动汽车的新赛道,传统车企们可以有多拼?多点布子是一个答案。
10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拟投资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飞凡汽车”),乘用车分公司原有的R品牌,将由飞凡汽车以独立公司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管理层上,原上汽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首席执行官吴冰,将出任飞凡汽车CEO。
这是上汽集团孵化的第二家电动汽车企业。去年11月,上汽集团携手阿里巴巴、张江高科共同打造了“智己汽车”,那是业内首个落地的、由传统车企控股的汽车科创公司。
根据公告,飞凡汽车将与智己汽车一起,共同开拓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在定位区分上,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R品牌将主攻20-40万的市场,而智己则主攻40万以上的市场。
实际上,R品牌运营已久。去年5月,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正式推出双标战略,R标和全新狮标一起首度亮相;去年广州车展期间,上汽宣布R品牌正式独立运作。目前,R品牌共有两款量产车型在售,包括一款SUV MARVEL R以及一款轿车ER6。
当时独立运作后的R品牌仍隶属于上汽乘用车体系,与荣威、名爵平行。而此次成立新公司之后,R品牌将与上汽乘用车平行,和智己汽车一样,成为上汽孵化的又一家电动汽车企业。
R品牌进一步独立早在计划之中。今年2月,时任上汽集团R品牌CEO的俞经民便对媒体表示,“R品牌会先成立一个公司,然后持续推动融资,上市也在规划之中。”他还笑言,“R品牌上市后,市值没有超过千亿就是没有完成目标。”
上汽集团显然对R品牌寄予厚望。公告显示,新设立的飞凡汽车注册资本70亿元人民币(其中上汽集团出资66.5亿元人民币,员工持股3.5亿元人民币),与此前打造的百亿级别的智己汽车相差无几。
R汽车 ES33
“双子”共战新能源赛道
R品牌以独立公司运作之后,上汽集团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将形成“双子共战”的格局。
在官方新闻稿中,飞凡汽车与智己汽车共同肩负着自主品牌向上的重任。其中,智己汽车定位高端智能纯电品牌,而飞凡汽车则深耕中高端智能电动市场。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中高端市场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国内汽车消费升级的趋势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也给了中国自主品牌“换道超车”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多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跨界跻身“造车新势力”,而各大传统车企也纷纷推出新能源独立品牌,甚至以独立公司的方式进行运营,试图以更大的灵活性在行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初步梳理,去年以来,除了上汽集团投资成立了智己汽车、飞凡汽车,长城汽车也成立了独立公司沙龙智行,旗下Z品牌发布在即,广汽新能源也独立成为广汽埃安,目前已启动混改并计划上市,此外,东风旗下的岚图汽车也独立成为子公司,长安汽车也将新能源汽车的重心放在了另外的实体阿维塔科技身上。
成立新的公司实体进行品牌运营,优势是能够尝试创新的公司运营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化激励机制,这相当于用最快的速度为一个新成立的品牌注入新鲜血液,能够更高效地推动新品牌起步与成长。
从上汽的角度看,在智己汽车之外,再做一个飞凡汽车,一方面是为抢占智能电动化新赛道增加筹码,另一方面是在品牌定位上进行更细致的区分。
上汽方面表示,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融合中国元素的新潮高端品牌,追求某一功能或场景的“长板”极致体验——功能极致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汽车产品更多的定位区分的空间。
不过,从介绍来看,飞凡汽车与智己汽车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智己汽车自称是“用户型汽车科创公司”,并且以用户数据驱动产品的迭代,而飞凡汽车则定位为“用户导向的数据驱动型科技公司”,显然在用户和数据方面与智己有着类似的理念。
R品牌或更为关键
“双子”之中,新成立的飞凡汽车和R品牌对于上汽集团的意义更为直观。
据知情人士的信息,R品牌的产品主要定位在20-40万元,而智己汽车主要定位40万元以上,显然,R品牌更多承担着上汽集团高端品牌跑量的重任。
高端品牌也需要跑量,这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R品牌主攻的20万元以上的市场,当前主流新贵们基本集中在这一领域,特斯拉当家车型Model 3起售价23.6万元,Model Y起售价27.6万元,比亚迪汉起售价21万元,小鹏P7起售价22万元……
“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如何快速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存在感,进而快速提升销量,这是当务之急。”有长期观察上汽集团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智己汽车尽管产品不错,但推出的节奏过于缓慢,这也是R品牌当前要抓紧的另一个原因。
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7.9万辆,同比增长231.%,尽管在行业内一马当先,但这个统计口径涵盖了自主、合资等多家车企,并不能说明问题。而在乘联会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中,上汽乘用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1万余辆,位列比亚迪、特斯拉中国以及上汽通用五菱之后,并且与它们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销量上看,在今年市场整体回暖的态势下,上汽乘用车也已表现得不错,但与前三甲相比,其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即缺乏爆款。这导致上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没有鲜明的特色和标签,长此以往在市场上将很难立足。
独立运作的R标显然被寄予厚望改变这一局面。今年9月初的成都车展上,R品牌发布了最新车型ES33的准量产版本,这款将于明年下半年上市的全新车型,在外观设计上与R品牌目前在售的两款车型截然不同,有媒体评价“像是一台符合未来电动智能时代的产品”。
除了外观设计,R品牌在汽车的新科技方面也进行了布局。此前,R品牌发布R-tech平台时对外宣称“硬件可插可换可升级,软件可买可卖可定义,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这或许就是其公司定位中“用户导向”的含义之一。
在品牌独立运营的近一年时间里,R品牌尽管销量表现一般,但也已初步搭建了全新的销售与售后体系。据介绍,在线下,R品牌构建起了R STORE体验中心、R DELIVERY CENTER交付中心与R STATION服务中心,在线上,R品牌也与不少造车新势力一样,以官方APP作为与用户沟通的桥梁。
以独立公司运作之后,R品牌将会有哪些改变?今天上汽集团并未详细披露,不过从其“用户驱动”的核心理念出发,更多创新的打法或在酝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