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专访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RCEP“自主声明”方式节省申请成本,区域累积规则受益多
自1月1日RCEP生效实施以来,不少企业通过申领原产地证书、自主原产地声明获得了协定优惠关税税率,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各地方也结合本地优势和特点积极对接RCEP,研究出台落实协定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一些地方还专门强化了公共服务供给,搭建企业服务线上平台,持续推动RCEP专题培训。
2021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12.07万亿元,增长18.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0.9%。其中,出口5.64万亿元,增长16.8%;进口6.43万亿元,增长19.2%。
国务院提出,要支持企业抓住协定实施的契机,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倒逼国内产业升级。鼓励企业用好成员国降税、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等,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口。用好开放承诺和规则,加强区域内高端、绿色产业链和制造业项目合作,提升服务业和投资开放水平。
1月17日,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就原产地证书、RCEP对我国产业的影响等发表一系列看法。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资料图
《21世纪》:企业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取得RCEP的原产资格,应该如何获取RCEP原产地证?
赵萍:在原产资格方面,RCEP使用区域累积规则。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在所有生效的国家,区域价值达到40%,该产品就具有获得RCEP原产的资格。
取得原产地证一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到相关部门申请,可以去海关系统或者贸促系统相关的出证机构申请官方的原产地证书。另一种是RCEP规定的“自主声明”方式。即对于经审核符合资质的出口商,以自主声明的方式来替代官方的原产地证。出口商可不必申请官方原产地证,其自主声明即可被视同为原产地证,极大地节省了申请原产地证的时间以及相关成本。
《21世纪》:您可以具体的举例说明一下RCEP的区域累积规则吗?
赵萍:区域累积规则是指在确定产品的原产资格时,把生产中所使用自贸协定其他缔约方的原产材料视为产品生产所在缔约方的原产材料,将整个自贸区视为一个整体,促进区域内的贸易自由。
例如,中国生产的产品A60美元/个,A的原产地标准为“区域价值成分40%或品目改变”。所使用的原料如下:
若不使用RCEP的区域累积规则,韩国原产的C和日本原产的D不可视为中国原产,按扣减法计算区域价值成分:(60-15-15-15)/60×100%=25%<40%;
若使用累积规则,韩国原产的C和日本原产的D都可视为中国原产,按扣减法计算区域价值成分:(60-15)/60*100%=75%>40%。
因此,使用RCEP的区域累积规则,产品A即可达到“区域价值成分40%”的标准,可判定为具备RCEP原产地资格。区域累积规则使得来自RCEP任何一个成员国的价值成分均会被考虑在内,也将提高协定优惠税率的利用率。
《21世纪》:您认为RCEP的生效对我国哪些产业影响较大?
赵萍:RCEP的落地,将利好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包括化工、造纸、纺织服装、农产品等行业。对于对大宗商品以及进口矿产品需求较多的行业也会产生重大利好。
从关税角度来看,中国进口的矿产品、钢铁制品以及纸浆等造纸行业的上游产品,关税大部分都在1月1号直接降为零。所以对这些原材料的进口会产生重大利好,对需要这些原材料的下游企业来说,关税的成本立马降为零,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
从RCEP的区域累积规则角度来看,中国同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在电子制造、纺织以及轻工用品等产业方面,产业内部分工与合作非常紧密。因此,区域累积规则有利于相关成员国在已经形成布局的产业链条中进行产业内部贸易。RCEP生效前,如果在中国国内区域成分累积达到40%,出口到其他RCEP成员国,可能会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但是根据区域累积规则,只要区域成分累积达到40%,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均视同本地产品,不征收关税。对于已经在RCEP成员国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或者未来产业链布局可能会延伸到相关成员国的产业均会受益。
《21世纪》:您觉得RCEP的生效是否会导致部分的产业转移?
赵萍:区域累积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的在相关成员国进行产业链布局。企业可以在成员国内择优选择便宜的原材料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通过优化供应链,达到降低综合成本的目的。
同时,区域累积规则会进一步加强中国与相关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更好地利用各成员国的优势,研发制造相关产品,进行产业升级,拓展国际市场。哪里的原材料便宜就从哪里进口,哪里的要素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哪里有市场需求,就将产品卖到哪里。
《21世纪》:您觉得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抓住契机?
赵萍: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在RCEP成员国之间优化产业链布局,降低制造环节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成员国之间产业链内部的紧密合作,取得供应链综合成本优势。
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和发展的差异,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和巨大的产业合作空间,中国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发达,产业工人和科技研发队伍规模庞大,大量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韩国创新能力较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日本在电子芯片、高端制造、健康医疗等领域优势显著。RCEP生效以后,中国企业可以围绕高端制造、新能源、IT、AI、现代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医疗等进行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加强产业内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利用更多的服务部门开放,推动技术、研发等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