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书评丨研读经济学文献要有钻研精神

2022-10-17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磊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枝叶繁茂的大树,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难以窥其全貌,更难登堂入室,掌握其中某个细分领域的精髓。国内经济学家系统介绍经济学学习方法的书不多,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现任浙大城市学院院长罗卫东的《书山行旅》难能可贵,该书系统地收录了作者对经济学史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如何阅读经济学经典文献和推荐的书单,以及对亚当·斯密著作的细致解读,值得爱好经济学的读者参考借鉴。

经济学的研习方法

很多人对现代经济学的了解来自曼昆、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师编写的教材。近年来,国内译介的卡尔兰、凯斯等美国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原理》也值得学习。但是,这些书包括的只是最基础的经济学常识。教科书的目标是传授系统化的知识,因此收录的是得到经济学界公认的结果,以一种“浓缩”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导致受教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便是专门介绍经济学思想史的教科书,也很难体现世界上每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如果要进一步深造,读者需掌握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就要克服一个常见误区,即把经济学当作自然科学,将已有的理论和模型奉为圭臬。经济学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理论一般是建立在对已经发生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基础上,人类的认知和预见能力,很难囊括未来发生的场景。可能部分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经济学者不愿意花时间去研读经典文献,将其视为过时之作。矛盾的是,有时大家又对新古典经济学盲从。

为了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不仅有必要学习经济发展史,也应对经济学史的演变有所了解,必须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经济理论的背景和主旨。现在的经济学研究,突出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将经济学研究数理化,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大量使用数学模型,容易忽视建立模型的背景和假设的真实性,用错误的理论对现状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另一种是不遵循定义、假设、模型、逻辑推演、例外案例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个案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结果作为构建一般性理论的依据。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比自然现象更复杂易变,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而且很多难以量化,变化规律很难表现为函数解析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现有的工具无法进行准确的模拟和测算,为了避免出现“精确的错误结果”,我们需要更多地使用非量化方法,结合经济发展史进程,了解经济流派的演变发展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下,对经济活动和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刻画,以求获得更接近真实和更全面的认识。这需要我们更侧重对本土经济问题的研究,借鉴现有理论和模型进行自主创新,而不是不考虑限定条件地简单套用。

值得一读的经典文献

《书山行旅》作者曾经编写过经济学基础文献类的书籍,并将需要精读的经典文献分为六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经济学的性质和方法,可以读贝尔的“经济论述中的模型与现实”和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并对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做一个批判性阅读。科斯没有写过方法论的文章,可以通过阅读“社会成本问题”对比两种研究方法的差异。除此之外,笔者还推荐读者阅读一下罗德里克的《经济学规则》。

第二个模块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机理,作者建议阅读《国富论》前三章,里德的“铅笔的故事”等。笔者建议学有余力的读者阅读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这样就可以理清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这两个学派的渊源和继承关系。

第三个模块是信息经济学和经济行为分析的经典著作,建议阅读信息经济学奠基人斯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阿克洛夫关于“柠檬市场”的论文,以及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塞勒关于经济行为研究的论文集。

第四个模块是产权和激励方面的著作,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德姆塞茨的“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和阿尔钦的“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等值得细读。

第五个模块是关于收益递增和经济变迁,熊彼特、扬格、罗默、罗斯托的代表性著作,如“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内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史》等都包括在内。

第六个模块是经济学新领域,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神经经济学和复杂经济学等,由于发展较快,出版了不少卓有见地的作品,但很难确定哪些会成为必读的经典文献。读者可以留意桑塔菲学派布莱恩·阿瑟有关复杂性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数字经济是全新的领域,因此不在经典文献讨论范围之内。

作者提出研读经济学经典文献要有“六心”,笔者十分认同,也同样认为耐心和钻研精神至关重要,这是针对专业学者的高标准。读者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阅读一些经济学家传记,如诺曼的亚当·斯密传、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格罗尼维根的马歇尔传记、斯基德尔斯基的凯恩斯传、巴克豪斯的萨缪尔森传、米德玛的科斯传记、罗斯托的自传等。要学好经济学,需要有综合技能和知识结构,正如凯恩斯所说,经济学家必须是数学家(统计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熊彼特强调合格的经济学家必须是史学家,我们将这句话送给广大有志于经济研究的读者。

斯密的新启发

要深入理解古典经济学的内核,还无法绕开亚当·斯密的两本经典著作。熊彼特高度赞扬斯密的理论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指出在斯密之前,从重商主义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过渡一直在进行,《国富论》的所有观点都不是斯密的原创。斯密真正最有原创性的是他的道德哲学经典著作《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早17年出版,这是其经济理论的基础。这本书甫一上市就引发热情追捧,斯密有生之年不断修订,第六版在去世之前完成。作者结合不同版本的变化,对斯密的思想发展做了细致分析。

之所以需要认真研读斯密原著,原因是很多学经济的人从没完整读过《国富论》,更没看过《道德情操论》。斯密撰写《道德情操论》在先,所以他的理论发展轨迹是从人类社会规律扩展到自由市场原理。

沟通这两大体系的桥梁就是“人类存在交易的倾向”这个特点。他指出与关系亲近的人进行社会交往,和不涉及人情的自由商业一样,本质上都是“商业”。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交换(不只是社会化互动,也是符合道德的互动)来改善其福利的。斯密进一步推导出交易的直接结果是人们获得了价格信息。有了价格信息,个人就可以将现状与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生产商则能借助经验以确定偏好和成本,获得与决策和创新相关的信息,进一步推动专业化分工。而专业化分工正是《国富论》的核心思想,由此,斯密构建了财富创造的完整链条,他得出了现在家喻户晓的结论,即尽管每个人想的都是各自的利益,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能够为他人和国家创造财富。

斯密的理论体系是在心理学和大脑神经科学还未成体系的情况下做出的,他在《道德情操论》提出的“共情”(同理心)概念已经在大脑神经科学研究中找到了依据,表现出他的杰出的理论家才华。斯密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合宜性。合宜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际关系和一般行为准则建立的基础。斯密构建了包含“感觉-思考-理解”这三个环节的浑然一体的逻辑严谨链条。斯密围绕着人的本性和生活在特定群体的社会性进行理论建构,思维的框架、使用的语言和叙事的角色,都与现代经济学依靠求解最大值的数理模型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传统大不相同。

当然,斯密晚年对人性自我管理的看法变得悲观,他发现人们追求快乐有可能导致爱慕腐化虚荣,追求财富和地位,造成背弃德性和道德败坏的结果。但是斯密本人未能找到解决方案。这个问题随着世界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突显,值得我们继续寻找答案。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和预测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斯密的理论范式,有了复杂性科学和新的计算技术的支持,经济学者可以依靠基础科学的进步,处理更复杂、更接近人们实际情况的假设条件和非线性动态分析模型,而对经济活动的研究也有望获得更多进展。

(本文作者系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