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金融 > 正文

湾区金融业的本色与特色:坚守本源,加快转型

2022-12-23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程立元

纵观全球主要湾区的发展历程,金融无一例外是重要的引擎。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正不断推向纵深。

过去几年,湾区金融业回归本源,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与此同时,湾区金融加快转型发展,在数字化、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

展望2023年,在构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金融业如何发挥本色与特色,更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图片来源:甘俊 摄

强化金融本色 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之下,响应“制造业当家”的号召,金融对于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具有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制造业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瞬息万变、百舸争流的万众创新浪潮中如何“破茧”,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在自身垂直行业中面临激烈同级竞争的制造业企业冥思苦想的难题。

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传统供应链的销量和利润带来影响,与劳动力、资源、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波动引发的成本上涨等因素叠加,加剧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

资金成为这些制造业企业转型和突围中考虑的必须因素。随着《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金融机构纷纷因势利导,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切实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

“让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重点支持方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陈利泽此前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现场表示,建行近期正在推行新金融行动,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普惠金融平台,通过风控智能化手段,精准发现小微企业,也让小微企业需要贷款时能及时得到银行的响应。通过科技手段提量扩面,让更多小微企业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

对于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传统的融资模式在以往的融资活动中难以给予有效支持。除了传统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场场关于“知产”与“资产”转化的探索不停上演。

在制造业升级换挡的过程中,“专精特新”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在制造业发展中担负着补短板、填空白的任务,而且能够及时对接和适应新技术及其应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相较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因为成立时间较短、研发投入较高、有形资产较少等困扰难以取得足额授信,继而对企业的接续发展和机遇把握造成限制。

有效、尽快“盘活”知识产权,让“无形”变“有形”,大湾区内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光辉此前在采访中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州开发区已成功打造出全国第一条贯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进一步赋能创新主体,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果能通过知识产权等一些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将无形资产向有形资金转化,加之政府提供的政策扶持,就能有效助力企业驱散寒气,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赋能。”陈光辉表示,广州开发区正在探索尝试建立一套知识产权评估标准或评估模型,包括从企业、银行等端征集意见,制定更贴合知识产权持有企业实际情况的、多方认可的评估方式。

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积极发挥“先导性”作用,加强向高科技项目的倾斜,使基金成为区域创新基地的“启动器”。

广东银保监局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内制造业贷款余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增速为各项贷款增速的2.4倍。前三季度新增贷款461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增量占比31.2%,均创10年新高。在支持科技创新层面,截至2022年11月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支持辖内22个高新技术项目,投放金额达52亿元,拉动总投资约680亿元,目前已经形成实物工作量超23亿元。

深化转型 推动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表示,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着力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指出,金融数据有望为金融和产业合作开辟新路径。“金融机构要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企业,重点培育1.1亿户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资产的可流转、可融资,可灵活的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科技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实力。在“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2)”金融科技的专项排名中,深圳、香港、分别排在第7位、第10位。

金融科技发展高度决定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在过去十年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边缘计算等新科技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催生了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交易、智能客服、智能营销等应用,推动传统业务提质增效,并向引领创新迈进。

与此同时,随着业界的快速变革,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培育也正积极跟进,大湾区高校已率先布局,在强化金融理论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和金融的交叉融合发展,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金融人才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复合素养不断提升。

金融科技的落脚点在于应用,重点是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展望未来,随着经济潜力不断释放,金融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将更加强劲,金融科技在此过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广东省金融科技协会秘书长朱明春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中心、创新孵化器等政策措施将不断完善,构建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数字空间体系,注重风险控制与鼓励创新的平衡,促进金融科技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融合应用,不断夯实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金融科技应用将不断创新,依托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等产业发展,形成更加开放化、场景化、平台化的生态体系。

“广东省金融科技将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和引领态势,坚持市场的自由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将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吸引全球人才共建金融科技生态发展。”朱明春说。

在科技要素涌入金融业并不断流动赋能的同时,响应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和需求,作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与绿色发展的先行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也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的“重头戏”。

2019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一年后,欧盟进一步将可持续金融中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概念进行区分,将转型金融定义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对特别是传统碳密集型的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

广州和深圳作为第一批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积累了十年经验。2022年9月,广州在绿色金融领域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碳账户推广,广州南沙、深圳福田在年内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先行经验加之政策利好,大湾区绿色金融资源优势明显。

WRI北京代表处气候能源部助理研究员黄卓晖博士先前接受南方财经采访时表示,大湾区目前初步形成了优化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发展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也做了很好的政策体系建设、工作体系建设等工作。“我们希望大湾区关注传统高碳行业和短期内难以减排的行业。通过转型金融可以帮助这些行业的低碳转型,推动大湾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截至12月16日,广东碳市场已累计成交配额2.13亿吨,总成交金额55.65亿元。

此外,香港在助力提升全球资本参与中国低碳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认为,可持续性发展是大湾区必须关注的大趋势,到2030年,大湾区的可持续金融投资有望达到4500亿美元。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展望2023年,在新发展理念之下,湾区金融业将持续坚守本源,加快专项发展,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