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汽车 > 正文

多项措施保增长:工信部预计新能源汽车今年将保持高速发展

2022-04-19 20:59:5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宋豆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 报道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累计推广1033万辆,突破了一千万辆的大关,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力量。综合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到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预计今年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4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新能源汽车今年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罗俊杰表示,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了一种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在“加速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规模再创新高。新能源汽车一季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了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增长1.4倍,幅度超过了2019年的全年水平。现在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9.3%,同比增长11.4个百分点,较2021年全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二是中国品牌蓬勃发展。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均增长1.5倍,高于市场整体的增速。在乘用车总销量中,中国品牌占比达到了7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

三是新技术新模式加速应用。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带动和有关政策支持下,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7.2倍和3.9倍,换电模式的车型累计产量接近4万辆,同比增长了82%。

四是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49.2万台,同比增长3.6倍,其中公共桩有8.5万台,私人桩40.7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倍和5倍;建成换电站有154座,同比增长1.6倍。

“综合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预计判断今年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罗俊杰表示。

业内对于新能源的走势也保持乐观预测,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500万辆的规模,在全球的引领作用将会进一步凸显;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仍保持550万辆的销量预测。

国泰君安证券指出,在终端新能源需求持续高增的背景下,随着供给端汽车芯片供应的逐步缓解,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重磅车型的陆续推出,以及智能化背景下新能源驾驶体验感的进一步提升,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仍有望达到550万辆,继续保持50%以上增长。

不过,对于整体汽车市场的走势,业内普遍认为压力较大。中汽协认为展望全年形势,受宏观经济影响,汽车行业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崔东树坦言,“今年4月份到二季度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尤其4月份车市产销压力可能很大。我们此前预计上海疫情或将对全国汽车业带来超过15%-20%的减产损失,但近两周的观察来看,影响达到40%,损失持续加大,全年销量面临严峻调整压力。”

他表示,对于全年市场销量,目前还不敢做出太多新的预测,因为传统燃油车的走势低于预期,今年燃油乘用车零售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迷,导致整个车市零售出现一个零增长现象。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长春、上海正推动复工复产,利好汽零产业链估值修复。目前一汽在长春5大主机厂全部复工,一汽红旗蔚山工厂、一汽大众、一汽丰越实现整车下线,一汽奔腾、一汽解放完成生产线调试,已启动生产。上海方面,上海经信委发布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其中获批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98家,考虑到开始复产到产能比较充分释放仍需较长时间,投资者应对4月产销进行保守预期。研报指出,优秀的公司有望通过优秀的复工复产管控和优异的品控,在疫情结束后进行订单回补,从而实现业绩和估值修复。但整个过程仍依赖于疫情能否得到全面控制。

研究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政策,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

罗俊杰表示,“产业发展近期也面临着疫情冲击、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问题的挑战依然存在,稳定运行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推动解决。”

下一步,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好,加强问题的研究和工作统筹,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其一是完善支持政策。尽快研究根据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要求,组织编制汽车产业低碳发展路线图,为行业企业提供指导。

事实上,我国新能源汽车除了享受新能源推广补贴外,还享受免征购置税的优惠政策,目前这一政策进入倒计时。根据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日期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肯定会延续。”4月19日,崔东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如果车购税取消的话,损失和影响会非常大。尤其是插电混动车型,本身比传统燃油车只多了10度电池,但车购税一般有一两万左右的补贴。如果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按期取消,可能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而延续车购税优惠已有先例。根据财政部此前发布的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20年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2020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而上述公告的发布则表明“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有了正式文件出台。

此外,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是一大利好。近日工信部发布了2021年度乘用车企业双积分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共产生1553.49万油耗正积分,同比增长255.7%,产生613.66万油耗负积分,同比下降47.6%;新能源汽车积分方面,产生正积分676.72 万分,同比增长54.9%;产生负积分 81.00 万分,同比下降 24%。

不难发现,2021年乘用车油耗积分和新能源积分均呈现大幅回升态势,一方面表明目前乘用车总体的油耗水平控制较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由于新能源正积分的大量富余,供过于求,导致积分交易价格大幅下滑。“积分价格变化波动比较大,2019年单个积分的价格约为1000多元,2021年约2000多元,2022年又回到1000元左右。这对于企业的经营有一定的压力,建议国家要形成一个积分池,保持这种积分的稳定平衡。”此前一新能源汽车高管表示。

中汽数据今年3月发布的2021年度积分交易价格预测显示,新能源积分交易年度价格预测区间为1000-1400元/分(基于2022年初视角,对于2022年1月-9月交易期的预测)。此前长城欧拉管理层曾透露,今年积分的价值只有500-800块钱一分。

崔东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2021年油耗积分和新能源积分创历史新高,新能源积分交易价格有望低于1000元/分,甚至可能不足500元/分。

事实上,双积分的预测价格波动较大,受到市场供求影响。西部证券认为,新能源积分的预测交易价格之所以在短时间内降低,主要是因为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使得市场积分供给增多,从而影响交易价格。

“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将对关于续航里程积分的测算、插电混动积分的测算等等进行相应的优化。”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呈现波动性发展态势,每次制定完政策以后,市场发展可能会超预期,因此总体来看很难实现有效的均衡。另外,不能完全指望企业依靠卖新能源积分去挣钱,在不卖积分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走向国际市场,这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成熟壮大的标准。

多措并举维护汽车工业稳定运行

除了完善支持政策以外,罗俊杰提出了其他建议,包括:

一、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安全、低温适应等性能,加快5G、车路协同的技术应用,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驾乘体验。

二、促进推广应用。将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以及换电模式试点工作,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

今年已是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第三年。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累计销售量为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增速比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贡献率逼近30%。此外,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的66款车型中,车辆以售价10万元以下、续航里程300公里以下的小微型车为主。

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车小微车型下乡将取代“老头乐”等低速电动车,在农村市场有较好前景。付炳锋曾表示,“当前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时期,往四五线市场下沉、助力农村消费升级这一步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增量市场。”

日前中汽协发布的《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申报通知》显示,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申报车型需要满足四方面的条件,一是产品质量稳定适应农村消费场景,二是车型的价位区间与农村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价格消费区间基本一致,三是未来半年内不会出现车型停产、停售等情况,四是拥有适宜的售后和销售网络。

三、强化稳定运行保障。将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会同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原材料价格尽快回归理性。发挥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作用,努力保障零部件生产供应。也要注意强化资源统筹布局,坚决遏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此外,罗俊杰表示,一季度,工信部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千方百计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深入实施汽车芯片攻坚行动,建立大宗原材料“红黄蓝”供应预警机制,协调解决物流受阻、零部件供应中断等问题。

下一步,工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的工作要求,抓实落细各项举措,推动重点工业企业稳定生产和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