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茶业转战主板,再次冲击“茶叶第一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唐唯珂 广州报道
5月21日,证监会公开发行辅导公示显示八马茶业转战主板,再次冲刺IPO,申请行业分类仍为零售业。
此前,八马茶业于5月9日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深交所5月10日决定终止对其创业板IPO审核。从前几轮上市问询结果可以探寻,深交所重点关注八马茶业销售模式、经营情况、研发投入与创业板定位等问题。
此前有分析称,八马茶业撤回在创业板上市主要是由于目前创业板在力推专精特新的技术企业,八马茶业作为消费类连锁企业不太适合相关要求。
2013年,八马茶业就曾谋求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2015年12月,八马茶业以“铁观音第一股”的名号挂牌“新三板”。两年多后,公司于2018年4月宣布终止挂牌,当时给出的原因是:“长期战略规划调整的需要”。如今,八马茶业从创业板转战主板,仍在继续冲刺“茶叶第一股”。
公开信息显示,八马茶业以制作上乘“铁观音”起家,创始人之一王文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几年发展,八马茶业产品由安溪铁观音逐步覆盖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全品类茶叶。
目前,公司主要从事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输出及品牌零售业务,已发展为“直营+加盟”、“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体系。
公司招股书显示,2021年,八马茶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7.44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37.75%;实现净利润约1.62亿元,同比增长39.22%。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八马茶业全国门店达2613家,较上年同期净增508家。
“直营+加盟”模式
公司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物流及营销建设,主要通过“直营+加盟”,“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体系对外销售产品。
2019至2021年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3.58亿、4.29亿和5.7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5%、33.85%和33.04%。然而,其研发投入分别仅570.22 万元、328.01 万元和664.12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仅为0.56%、0.26%和0.38%,金额和占比都呈下降趋势。
根据公司回复函件,截至报告期末,八马茶业研发人员共11名,其中硕士学历1名,本科学历6名,大专学历4名。2019年研发人员占比仅0.58%,相对而言,澜沧古茶方面为4.01%,中国茶叶为11.86%。
2019年-2021年,八马茶业加盟模式销售收入分别为4.8亿元、5.95亿元和8.91亿元,占比为47.44%、48.07%及51.95%。加盟模式贡献了近半的营收比,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如果八马茶业的重要加盟商发生变动,则将会对其经营业绩及产生不利影响。招股书显示,2020年八马茶业的前5大客户中,有3大客户都是加盟模式,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的7.86%。
3000亿茶叶市场但A股空白
中国茶文化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底蕴。时至今日,中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20年我国茶叶产量为298.6万吨,占世界产量47.6%,消费量达245万吨,内销总额突破3000亿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表明,2021年我国茶叶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电商交易额为285.5亿元,2025年茶叶电商交易额占比能突破40%,茶叶消费群体将突破5亿人。
不过,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在3000亿的茶叶市场中,却没有诞生一家以茶叶为主营业务的A股公司。
2020年以来,茶行业先后有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八马茶业三家茶企向证监会提交申请,冲刺“茶叶第一股”,但上市之途并不顺利。2021年澜沧古茶已经撤回申报资料。今年4月底,澜沧古茶在撤出A股后转而又进军H股。目前,中国茶叶股份公司在主板市场还处于审核状态,但其最后一次招股书更新停留在2021年2月20日。
港股里仅有茶企天福一家。2011年9月,天福茗茶在港交所上市,首次公开募股时,发行价为6港元。截至5月20日,报5.2港元/股。龙润茶从2017年6月停牌两年多之后,于2019年9月9日被港交所强制退市除牌;将名字更改为“区块链集团”的坪山茶业,股价停留在每股0.223港元,2020年6月被港交所要求退市。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指出,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茶行业的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但消费市场扩增较慢,尤其是消费人口增长乏力。行业创新能力仍偏弱,对市场诉求把握不准确,产品品种质量与消费升级需求有一定差距,高附加值、适销性好的创新产品占比不高,导致市场库存不断加大,供需不对等现象加剧。
随着Z世代在茶饮市场成为消费主力军,逐渐带动了新式茶饮市场的蓬勃发展。传统茶企在A股上市屡屡碰壁,新式茶饮品牌则受到资本青睐。2021年6月,新式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冲刺A股成功,依托线下门店和线上订单,2019年营业收入为25.02亿元,是同期澜沧古茶的6.57倍。
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15-2020年,现制茶饮的零售额规模从422亿元增长至1135亿元,CAGR 约为21.9%;预计2020-2025年,现制茶饮的零售额规模将持续成长至3400亿元,CAGR 约为24.5%,增速显著高于其他茶产品。且伴随消费需求升级和外卖便捷程度的提高,2015-2020年现制茶饮占整体茶市场比例从16.43%上升至27.64%,占比仍在持续提升。
如何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探索出一条属于茶企的发展道路,对中国茶企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