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迎来发展拐点 升级版系列政策呼之欲出
2023年是“5G+工业互联网”多项产业政策的收官之年,在迈向深耕细作、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在网络、平台、数据、安全体系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武汉开幕。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5G基站已经达到318.9万个,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8000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连接的设备超过89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应用拓展到49个国民经济大类。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工信部后续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聚焦网络、平台、安全、标识、数据五大功能体系,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武汉开幕。本报记者缴翼飞摄
升级版政策有望出台
早在2019年末,工信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为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此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为“5G+工业互联网”在广度、深度、力度多向发力指明了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在今年6月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启动“5G+工业互联网”512升级版工作方案,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将持续引领“5G+工业互联网”向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工信部将制定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聚焦网络、平台、安全、标识、数据五大功能体系,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加强部省联动、政策协同,探索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会上了解到,《“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工作规则(暂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指南》已经正式发布。其中明确,“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周期为三年,每年将开展星级评价,试点期满后还将开展试点复核等相关工作。
从申请条件看,“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必须同时满足五项条件,具体包括:地方要出台不少于一项“5G+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政策;每万人拥有的5G基站数不少于30个;具备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的工厂数量要不少于5个;要具备不少于1个项目入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5G工厂方向或者5个项目入选5G工厂名录。
据金壮龙介绍,接下来工信部将进一步发挥5G领先优势,加快工业级5G产品研发推广,积极培育新兴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同时,稳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专网建设,扩大工业感知网络覆盖,打造海量物联接入能力。分行业制定规模应用融合指南,开展5G工厂“百千万”行动和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中小企业需求待激发
《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印发一年来,进一步加快了“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截至今年9月,全国已有1800余个5G工厂项目,已覆盖装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石化化工、港口等10个“5G+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项目类型包含产线、车间、工厂等各层级。
不过,从用户群体看,当前工业互联网的需求潜力还没有充分激发。目前我国企业上云率已超过30%,但与欧美国家70%的企业上云率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显示,79%的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12%的企业处于应用践行阶段,而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占比仅为9%,中小企业平台服务采购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总工程师肖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很多上云的企业是偏向管理型,生产制造类仍然较少,因为其所需的是基于实际场景来提升企业生产运行效率的能力。而且我国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用不起、不敢用、不会用”仍然是中小企业在面对工业互联网时出现的主要发展问题。对此,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轻量化、低成本、实用性强的应用,让中小企业看到效果才能真正带动投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也指出,虽然工业5G芯片、模组以及网关价格已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5G通用模组价格已经降至200余元,但仍高于中小企业预期,而且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未来需进一步提升5G工业设备供给水平,加速提质降本。此外,5G在工业中的典型应用呈现场景和产线层面的点状态势,在行业和地区层面需进一步提升各地区融合应用水平,引导各行业不断开展针对性应用创新。
“目前工业互联网应当以问题牵引为主,注重实用性,为企业带来效益,现在需要担心的问题实际是‘供需两张皮’。”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解决企业问题,为企业带来效益,投入就不存在问题。而一旦项目与解决问题相脱钩,投入成本问题就会显现。能够实现效益的关键则在于技术融合,即实现智能化与工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认为,大量工业企业的设备、资源、产线、车间等数字化的水平参差不齐,企业数字化的转型需求各异,这决定了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要在细分行业引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梯次推进改造,形成一批智能的产线,车间工厂,实现数字化的转型,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
会上发布的《数实融合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武汉倡议》也提出,要坚持需求导向,持续挖掘应用潜力。聚焦重点领域共性应用场景,推动关键领域突破;瞄准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支持探索智能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和园区应用挖掘,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化实践标杆。
大模型何时“扎根”工业制造?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出现,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业界都在探讨将大模型应用于各行各业。目前,ChatGPT在消费端的应用序幕已经拉开,但在工业端的应用还需进行更多的路径探索以及深度模型改造、配置与训练。
桂卫华指出,通用大模型目前主要是进行文本处理和语音处理,很多深入的问题还无法解决。而工业上有很多机理性的问题,比如有色冶金及相关化学反应,这些运行规则和原理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文本处理来解决的,这就意味着工业大模型在事前优化及使用决策中,要与机理融合起来,这是目前行业需要探索的地方。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则认为,制造业是AI大模型应用的主战场。随着技术的演进,AI大模型会融入到制造业的设计、生产工艺、运维控制、销售客服的每一个环节,直接支持到制造业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个过程中,AI还将重构现有的软件体系,进而带来整个制造业体系的变革。
肖雪也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目前在预测能力、计算能力、逻辑能力和音视频处理能力上取得了极大突破。这类高性能人工智能的加入将提升工业互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塑数据跟踪和分析的流程,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目前市场面上的几乎都是基础大模型,而要将大模型融入行业需要基础大模型提供方与企业合作,开发行业大模型。
“即便行业企业与基础模型提供方合作开发行业模型,那也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才能做到,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还是可望而不可及。”邬贺铨表示,面向中小企业应用大模型的痛点,需要IaaS+PaaS+MaaS+SaaS构成的云智平台,提供小切入接口,配备低代码开发工具和编程工具,大量中小企业通过拖拉拽就可以搭建模型,可加入企业自身数据对模型精细化再调整,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应用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