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扩张双重压力下,同仁堂能否打破增长困局?
记者李森
近日,同仁堂(600085)发布2024 年年报和 2025 年一季报,让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发展现状备受关注。2024 年报显示,同仁堂虽营业收入有微弱增长,但净利润同比下滑,时隔五年再现净利润负增长。2025 年第一季度,虽营收和净利润微增,但成本高企、产品提价未能对冲成本,叠加逆周期门店扩张带来的经营效率问题,让这家老字号企业面临重重挑战。
产品提价未能对冲成本上涨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4 年同仁堂实现营业收入 185.97 亿元,同比增长 4.12%,但归母净利润为 15.26 亿元,同比下滑 8.54%,时隔五年再现净利润负增长。2025 年第一季度,虽营业收入为 52.76 亿元,较上年同期微增 0.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82 亿元,增长 1.10%,但这背后仍隐藏着诸多问题。
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成本压力成为同仁堂业绩增长的一大阻碍。以其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为例,中药材信息平台数据康美中药网数据显示,其核心原材料天然牛黄价格从2023年初的65万元/公斤升至2025年4月的160万元/公斤,天然麝香等稀缺药材也因供应紧张同步涨价。心脑血管类产品作为营收贡献榜首,2024 年营收增速达 17.26%,创近三年新高,可营业成本同比暴涨 40.24%,毛利率从 57.62% 大幅滑落至 49.31%,降幅达 8.31 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下,同仁堂产品生产成本走高。2024年年报显示,同仁堂整体营业成本104.21亿元,同比增长10.70%。同仁堂表示,营业成本同比上涨主要是中药材价格上涨使产品成本增加所致。
为了对冲成本、守住利润,公司采取了比较直接的手段——提高产品销售价格。2024年6月,同仁堂官网显示,港版1粒装安宫牛黄丸价格调整为128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189元),6粒装安宫牛黄丸价格为768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7133元),每粒规格为3克。此前,每粒港版安宫牛黄丸售价为106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85元)。
即便公司对港版 1 粒装安宫牛黄丸实施 20% 提价,仍未能有效对冲成本上涨。这种成本端的挤压,使得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板块毛利率均现同比下滑,公司整体毛利率降至 43.96%,处于十年来低谷。
在核心产品承压之际,妇科类产品意外成为结构性亮点:2024年,同仁乌鸡白凤系列首次跻身工业板块前五,所属品类销量同比激增34.18%,5.12%的毛利率增幅更显难能可贵。然而细究其4.77亿元的营收规模,尚不足心脑血管类产品的51.46亿元营收的十分之一,难以担当对冲成本的重任。
门店逆周期扩张带来新挑战
在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行业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同仁堂却逆周期扩张。门店扩张虽为市场布局之举,却也带来新问题。
2024 年同仁堂新增自营药店 250 家,总数达 1251 家。但大规模扩张伴随经营效率下滑,2024 年应收账款同比增加 25.19% 至 13.21 亿元,存货规模从 2023 年的 93.40 亿元增至 107.30 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从 2023 年的 306.59 天增至 346.65 天,显示出库存积压风险。库存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增加资金成本,销售费用也同比增长 4.62% 至 35.95 亿元,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净利润率从 2023 年的 12.26% 降至 10.21%。2025 年第一季度,应收账款继续增长至 17.72 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 34.11%,存货期末余额为 108.66 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 1.27%。
除了加大院外市场的布局,同仁堂也在通过并购逐步切入院内市场。2024年10月斥资1.05亿元收购红惠医药51%股权切入医院体系。
西南证券认为,此举有望拓宽同仁堂系列产品院内市场。若同时发力院内和院外市场,公司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这对同仁堂的资金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研发方面,2025 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 3646.54 万元,较上年同期的 4157.99 万元下降 12.30%,研发投入的减少或对公司未来创新能力及产品竞争力产生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同仁堂后续如何应对,能否突破困境,恢复往日辉煌?投资快报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