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券 > 正文

港股IPO磁吸效应显现:融资激增198.33%,“科企专线”重塑上市生态

2025-05-14 19:05:3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 深圳报道 近期,宁德时代在港股公开发售。截至5月14日,宁德时代已获得机构下单超500亿美元,折合约3902亿港元,剔除基石认购部分,已经超额认购30倍,有望成为全球年度最大IPO。

而这只是港股IPO繁荣下的一角。2024年,港股完成了70家企业的首发,募集资金超870亿港元;2025年至今,港股又有21家企业完成了首发,募集资金超234亿港元,同比增长198.33%。

近百家企业叩响港交所大门,逐渐形成了“新经济企业首发”与“A股企业回流”的双轮驱动格局。为了增强港股市场的吸引力,港交所的发行制度改革仍在继续。

继新增18A和18C章节,为“先A后H”赴港上市企业开辟快速通道后,近期,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香港证监会企业融资部执行董事戴霖表示:“香港证监会支持设立‘科企专线’及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以巩固香港作为新兴及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平台的地位。该举措再次展示了香港证监会致力于促进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和高质量的上市市场,同时确保上市制度能够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并足够稳健地保护投资者。”


突破保密上市要求

早在今年2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就首次透露了“科企专线”。

陈茂波表示,为进一步协助特专科技和生物科企筹融资发展业务,特别是已在内地上市的公司,港交所正积极筹备开通“科企专线”,便利有关企业的上市申请准备工作。香港证监会亦会配合,令申请过程更畅顺。

不到三个月时间,“科企专线”正式落地。

据了解,“科企专线”旨在帮助有意来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正式的上市申请之前理解适用的《上市规则》及进行相关的上市筹备工作,包括就上市资格及合适性提供指引,例如核心产品要求、是否接受其他生物科技产品及/或不同药监机构监管的临床试验、资深投资者的资格及独立性、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以及接纳当前范围以外的其他新领域/行业为特专科技行业的考虑因素等。

“‘科企专线’是面向拟赴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设置的专门沟通渠道,配备了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拟上市企业在提交上市申请前即提供专门的指引,针对潜在发行人筹备上市的过程提供支持,将增强企业上市过程的确定性,提高上市流程的效率,有利于提振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信心。”一名资深的外资投行人士表示。

其次,相关公司可以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这也是本次“科企专线”的最大突破。

据介绍,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一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或产品尚未商业化的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过早或长期披露公司的营运策略、专有技术或上市计划,可能会为这些公司带来过高的风险。

为帮助这些公司减轻有关风险,联交所将允许根据《主板上市规则》第18C章及18A章上市的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版本。自公告之日后,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美国SEC也有相关的保密申报机制,比如说一些已经在其他地区上市的企业,想要双重上市和二次上市,会有保密性的要求,减少企业在原上市地股价不必要的波动,而这次科企专线,对18A、18C两类公司也能‘保密提交’,一些技术敏感型的企业会很受益,因为企业可能不想过早披露核心技术,希望能低调推进上市流程。”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受访表示。

此外,联交所还同步更新了《新上市申请人指南》,简化了“不同投票权架构”的认定。其指出,完全符合《上市规则》第18C章的特专科技公司和第18A章的生物科技公司将被视为已满足《上市规则》第8A章所列的创新产业公司规定和外界认可规定,即符合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上市应满足的创新产业公司资格。

“这次更新,大幅降低了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寻求以同股不同权架构进行上市申请的难度,科技企业可以更灵活地设计股权结构,使创始人能更便捷地保留控制权。”曹刚表示。

港股吸引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港股市场正成为中资企业跨境融资的主战场。

叠加港股市场多项创新制度发力,2025年港股IPO市场持续繁荣。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今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1463.77亿港元,同比大增321.52%。其中,IPO融资额为234.72亿港元,同比增长198.33%。

从IPO企业融资额看,今年以来,港股21家IPO上市企业中,11家企业IPO融资额超7亿港元,9家企业IPO融资额超10亿港元,4家企业IPO融资额超20亿港元,IPO融资额前三名分别为蜜雪集团、赤峰黄金、南山铝业国际,IPO融资额分别为39.73亿港元、32.45亿港元、23.79亿港元。

此前,蜜雪集团以超5258倍的认购倍数、1.84万亿港元的认购金额刷新港股史上新股认购纪录。

随着IPO市场持续火爆,港股的打新赚钱效应也明显回升,新股破发率逐步走低。Wind数据显示,港股21只上市新股中,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1.83%,7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20%,4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40%,涨幅前三名分别为映恩生物、蜜雪集团、布鲁可,涨幅分别达116.70%、43.21%、40.03%。

从新股破发率来看,上市首日破发新股5只,破发率为23.81%,明显低于2024年全年的上市首日平均破发率34.29%。

从行业分布上看,今年港股IPO公司主要来自消费者服务、有色金属、医药生物、耐用消费品、银行、高科技等行业,新消费+科技类公司占据了主流。

而眼下,随着联交所上市发行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港股的吸引力还在持续提升,还将有大量企业涌入港股。

目前,除了正在发行的宁德时代外,江波龙、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A股大市值企业也计划在港股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5月以来,港股IPO市场又有8家公司递交了上市申请,包括中企云链、英矽智能、希迪智驾等。截至5月14日,港交所拟上市公司中“聆讯通过”的有5家,“处理中”的逾150家。

中信证券研报称,2024年四季度开始大量A股上市公司寻求A+H两地上市,并且趋势在不断增强,仅2025年4月单月披露港股上市计划的公司数量及市值总和就已超过2025年一季度,A股公司的港股发行潮预计将发生在2025年下半年。

香港交易所市场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港股市场的企业结构正从以金融、地产为主的旧经济结构转向以互联网、新经济企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未来,随着更多新科技、新消费龙头企业的上市,港股市场的活力和机遇将不断显现。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