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武汉控股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加速国企改革谋求业绩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苏燕 武汉报道
日前,武汉控股(600168.SH)发布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财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75亿元,同比增长21.62%;扣非净利润较2023年增长3.17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10.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3%,连续五年上涨;归母净利润为3124.98万元,同比下降36.64%。
针对一季报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武汉控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主要原因是子公司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排水公司”)处理厂土地出让金收回对应的信用减值损失减少7500 万元,本期排水公司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土地出让金及污水处理服务费应收账款收回对应的信用减值损失减少分别为2100万元、2466万元。
此外,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当下,据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控股通过内部降本增效、重大资产重组、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谋求业绩增长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厂网一体化”建设
2025年3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目标到2026年底,基本解决建成区市政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武汉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5%以上;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武汉市“厂网一体化”长效机制,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综合效能显著提升。根据方案,武汉市将通过优先实现“调度一体化”,推动实现“运维一体化”,最终实现“建管一体化”。
作为武汉市城建系统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武汉控股近年来不断延伸水务环保产业链,主营业务包括污水处理业务、自来水业务、隧道运营业务。其中,在污水处理方面,该公司业务覆盖武汉主城区、湖北及海南多地,2024年营收约20.14亿元,占总营收53.37%,同比增加4.57%。
“面对国家推行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厂网一体化’模式,公司积极响应,对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及污水管网实施统一调度和运维,建立厂、站、网生产负荷联动机制,提高污水收集及处理效能。”武汉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年报显示,该公司设计污水处理能力达341.58万吨/日,全年处理污水10.65亿吨,同比增长4.56%。
此外,武汉控股的水务工程建设板块亦表现突出。2024年,该板块营收约14.32亿元,同比增长67.91%,成为增长引擎。“主要是承接了湖北省咸宁市主城区供水量提质工程等民生项目,受益人口超20万人。”上述相关负责人指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控股现金流与负债率面临一定压力。2024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299.58 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虽增长至 7238.35 万元,但增长的背后是因为上年同期基数较低。从资产负债情况看,2024 年末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7.31%,2025年第一季度负债率为76.7% 。
对此,武汉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受业务类型影响,应收账款回款周期较长,而较长的回款周期使得公司资金周转效率降低,影响了资金的正常流动,进而推高公司负债率,给公司短期经营带来挑战。
“公司已制定系列应对策略。从公司内部来说,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优化降低融资成本,实现降本增效,在运维管理方面加大投入,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并确保项目按时交付,避免因项目延期导致的回款延迟。”上述负责人进一步指出。
加速打造新业绩增长点
“当下及未来,公司会持续发力资本市场及科技创新,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武汉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加速国企改革驱动可持续发展,包括收购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市城投集团”)持有的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武汉市政院”)100%股权;构建“1+N平台”产学研创新生态圈等。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控股拟购买武汉市政院股权事宜落定,公司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武汉市城投集团持有的武汉市政院100%股权,同时定增募集配套资金。
“武汉市政院为集城乡规划、工程咨询、综合勘察、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业务和技术研发一体的综合性勘察设计企业,也是武汉城市基础设施智慧运营研发中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在水务环保主业构建‘规划-咨询-设计-施工-运维’等一体化服务能力,形成全产业链整体协同竞争优势。同时,借助市政院在城市基础设施智慧运营及数字化、智慧化方面的技术储备与科创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前沿科技运用及高新技术迭代更新速率,促进各主营业务板块提质增效。”武汉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武汉市政院成立于1954年,为武汉市城投集团100%控股子公司,财务数据方面,2023至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8.18亿元,实现净利润8033万元、1.06亿元。截至2024年底,其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23.5亿元和12.5亿元。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作为国企的武汉控股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促使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据介绍,武汉控股构建“1+N平台”创新体系,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打造了覆盖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在平台建设方面,已建成3家省级科创平台。
“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公司还创新建立了‘四位一体’的转化机制:一是需求导向的立项机制,围绕生产痛点精准匹配高校研发资源;二是强化中试基地的桥梁作用,为技术提供规模化验证场景;三是推行市场化合作模式,通过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开展合作;四是利用科创情报体系,鼓励各单位主动对接高校资源。”上述负责人指出。